礼五
秦朝灭绝礼学,许多事违背古代制度。汉初崇尚简易,没有进行改作,车马衣服的仪制,大多因袭室曲。到选旦困时才开始恢复古代典制,司马彪作《舆服志》有详细记载。魏朝衹制造了指南车,其余方面虽然有些小的改革,但谈不上有很大的变化。置朝建立车服制度,制定法令,考正各种仪规,徐广撰有《车服注》,辨明具体类目,一直施行到现在。特撰此篇详细叙述,以通观几个朝代的车服仪制典故。
秦灭礼学,事多违古。汉初崇简,不存改作,车服之仪,多因秦旧。至明帝始 乃修复先典,司马彪《舆服志》详之矣。魏代唯作指南车,其余虽累有改易,不足 相变。晋立服制令,辨定众仪,徐广《车服注》,略明事目,并行于今者也。故复 叙列,以通数代典事。
上古圣人看见蓬草随风飘转,受启发创制车轮。车轮转动运行可以载重,便又制造可以坐人的车舆。有了车轮车厢,车子便可以载重远行,流转四面八方。后代圣人观察北斗七星像酒斗之形,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组成方形,像斗,叫斗魁,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弯曲的斗柄,叫斗杓,联系东方七宿之首角宿是龙角,想象而制成帝车,并用曲木作车辕以方便驾乘。《系本》说:“墨仲创制车子。”考伏羲始画奚仲,从而制成大车,驾上牛或马,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登仲乃是夏住的车正,怎么能说是他创制车子的呢。《系本》的说法不对。“把车马衣服奖给有功的诸侯”,这是《尚书.尧典》的记载。从夏伐开始车子都树立旌旗,以分别贵贱等级。且伐有六种职事,百工是其中的一种。一种器物要聚集许多工匠的巧思制作才能完成,以车为最多.《礼记.明堂位》记载:“鸾车,是有虞压乘的车。大辖,是壁天子乘的车。乘辖,是周天子乘的车。”殷代有山车,为天下太乎的瑞应之物,称为桑根车,殷人作为天子乘的车。《礼纬》说:“山车垂句。”句,就是弯曲。垂句是说不经揉治而自然圆曲。周代有五种铬车,分别是玉轮、金辖、象辂、革辂、木辖。五种辂车的车饰,《考工记》中有很完备的记载。车箱是方形,取法于地;车盖是圆形,取象于天;车辐象征曰月;二十八弓象征二十八宿。玉辂,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都用玉饰,故名玉辂。金辖.用铜饰钩,故名金辂。象辖,用象牙饰车之末端,故名象辂。革辖,用革张覆而加漆之车。木辂,衹用漆加饰的车子。玉辂,车上竖立太常旗,用作祭祀;金辖,车上竖立大旗,用作会宾客;象辖,车上竖立大赤旗,用作视朝;革辂,车上竖立大白旗,用作军事;木辂,车上竖立大麾旗,用以田猎。黑色,是夏代崇尚的颜色。
上古圣人见转蓬,始为轮,轮何可载,因为舆。任重致远,流运无极。后代圣 人观北斗魁方杓曲携龙角,为帝车,曲其辀以便驾。《系本》云:“奚仲始作车。” 案庖羲画《八卦》而为大舆,服牛乘马,以利天下。奚仲乃夏之车正,安得始造乎? 《系本》之言,非也。“车服以庸”,著在唐《典》。夏建旌旗,以表贵贱。周有 六职,百工居其一焉。一器而群工致其巧,车最居多。《明堂记》曰:“鸾车,有 虞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殷有山车之瑞,谓桑根车,殷人制 为大路。《礼纬》曰:“山车垂句。”句,曲也。言不揉治而自曲也。周之五路, 则有玉、金、象、革、木。五者之饰,备于《考工记》。舆方法地,盖员象天,辐 以象日月,二十八弓以象列宿。玉、金、象者,饰车诸末,因为名也。革者漆革, 木者漆木也。玉路,建大常以祀;金路,建大旗以宾;象路,建大赤以朝;革路, 建大白以戎;木路,建大麾以田。黑色,夏所尚也。
台考察三垡车制,惟独采用了殷代制度。殷伐称桑根车,台称为金根车。汉朝沿袭秦代旧制,也是天子所乘的车,所以常言道乘殷代的辂车。《礼论.舆驾议》说:“周代则玉辖最尊贵,连伐的金根车,也就是周代的玉辖。”汉代制度,天子所乘的金根车,车轮都有大红色斑,两重车毂两重车辖,车轮有飞斡饰物。车毂外还有车毂,插入辖固定,外面义插入辖固定,包铜安置其中。《束京赋》写道:“两重车轮两重车辖,车毂上镂刻文饰,车轴有飞斡饰物。”飞斡用橘红漆布做成,宽八寸,长三尺落地,画青龙白虎,系在两边车轴末端,造就称为飞斡。车箱两旁的木板及木板上的车较,都用薄金片和交错的龙形图案装饰。车较在车箱之上。用鹿头龙纹绘饰蕃。蕃,就是车箱。车轼画有猛虎,蹲伏在车箱之前,车轭则如蛟龙昂首。鸾乌站在车衡之上。车辕上也画有鹿头龙身的神兽。翠羽为盖,黄缯为裹,这就是所谓黄屋,即帝王之车。金花安在盖弓末端,车上树立太常旗,有十二旒,旗上画有曰月飞龙,用六匹黑马驾车,系有十二只铜铃,马鬃用金装饰,并插上雉尾。在最后左腓马轭上,又插上牦牛尾,大如斗,造就是所谓左纛舆。荡伐辖车车制同且伐玉辂一样。应劭《汉官卤簿图》载,天子出行,则坐凤凰车,以金根车为副车.又有五乘五色安车、五乘五色立车随行。车上树立龙旗,用四马驾车,系八只铜钤,其余如同金根车车制,就像周代金辐一样。五色安车、五色立车的五色分别与所在五方相应,造就是所谓五时副车,俗称“五帝车”。束晋没有这种车。驾五色车的白马,把马鬃染成朱红色。安车,是可以坐乘的车。有时车上安有九重华盖。甘泉卤簿,是西汉皇帝郊祀祭天出行的仪仗队,在皇帝主车的前面,有五乘道车,九乘游车。在最前面还有象车,试行桥梁道路。束晋时还有这种制度。凡是妇女的车都是可以坐乘,所以《周礼》载王后有安车而王却没有安车。漠制天子乘的车便有安车。
秦阅三代之车,独取殷制。古曰桑根车,秦曰金根车也。汉氏因秦之旧,亦为 乘舆,所谓乘殷之路者也。《礼论·舆驾议》曰:“周则玉辂最尊,汉之金根,亦 周之玉路也。”汉制乘舆金根车,轮皆硃斑,重毂两辖,飞軨。毂外复有毂,施辖, 其外复设辖,施铜贯其中。《东京赋》曰:“重轮二辖,疏毂飞軨。”飞軨以赤油 为之,广八寸,长注地,系轴头,谓之飞軨也。以金薄缪龙,为舆倚较。较在箱上, 飐文画蕃。蕃,箱也。文虎伏轼,龙首衔轭,鸾雀立衡,飐文画辕,翠羽盖黄裹, 所谓黄屋也。金华施末,建太常十二旒,画日月升龙,驾六黑马,施十二鸾, 金为叉髦,插以翟尾。又加牦牛尾,大如斗,置左騑马轭上,所谓左纛舆也。路如 周玉路之制。应劭《汉官卤簿图》,乘舆大驾,则御凤皇车,以金根为副。又五色 安车、五色立车各五乘。建龙旗,驾四马,施八鸾,余如金根之制,犹周金路也。 其车各如方色,所谓五时副车,俗谓为“五帝车”也。江左则阙矣。白马者,硃其 鬣,安车者,坐乘。又有建华盖九重。甘泉卤簿者,道车五乘,游车九乘,在乘舆 车前。又有象车,最在前,试桥道。晋江左驾犹有之。凡妇人车皆坐乘,故《周礼》 王后有安车而王无也。汉制乘舆乃有之。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案《书》 称朽索御六马。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 二,庶人一。”楚平王驾白马。梁惠王以安车驾三送淳于髡,大夫之仪。《周礼》, 四马为乘。毛诗,“天子至大夫同驾四,士驾二”。袁盎谏汉文驰六飞。魏时天子 亦驾六。晋《先蚕仪》,皇后安车驾六,以两辕安车驾五为副。江左以来,相承无 六,驾四而已。
天子所乘的车,用六匹马驾车。其余副车都用四匹马驾车。案《尚书》中说朽索驾驭六匹马。逸礼《王度记》说:“天子乘车驾六匹马,诸侯乘车驾五匹马,卿乘车驾四匹马,大夫乘车驾三匹马,士乘车驾两匹马,庶人乘车驾一匹马。”楚平王乘车驾白马。梁惠王用三匹马驾安车送淳于髡,是大夫乘车礼仪。《周礼》载,一车四马叫乘。毛诗载,“天子至大夫乘车都驾四匹马,七乘车驾两匹马”。袁盎劝止汉文帝乘六匹马驾的车飞奔。魏朝时天子乘车也驾六匹马。晋朝《先蚕仪》记载,皇后所乘安车驾六匹马,用两辕安车驾五匹马作副车。束晋以来,相沿袭都没有用六匹马驾车,最多用四匹马而已。
宋孝武大明三年,使尚书左丞荀万秋造五路。《礼图》,金路,通赤旗,无盖, 改造依拟金根,而赤漆飐画,玉饰诸末,建青旗,十有二旒,驾玄马四,施羽葆盖, 以祀。即以金根为金路,建大青旗,十有二旒,驾玄马四,羽葆盖,以宾。象、革、 木路,《周官》、《舆服志》、《礼图》并不载其形段,并依拟玉路,漆飐画,羽 葆盖,象饰诸末,建立赤旗,十有二旒,以视朝。革路,建赤旗,十有二旒,以即 戎。木路,建赤麾,以田。象、革驾玄,木驾赤,四马。旧有大事,法驾出,五路 各有所主,不俱出也。大明中,始制五路俱出。亲耕籍田,乘三盖车,一名芝车, 又名耕根车,置耒耜于轼上。戎车立乘,夏曰钩车,殷曰寅车,周曰元戎。建牙麾, 邪注之,载金鼓羽幢,置甲弩于轼上。猎车,辋宪,轮画缪龙绕之。一名蹋猪车。 魏文帝改曰蹋虎车。
宋孝武帝左明三年,派尚书左丞苟万秋制造五种辖车。据《礼图》,玉辂,车上竖立赤旗,没有车盖,这次改造依照金根车,而用红漆画鹿头龙纹图案,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都用玉饰,车上竖立青旗,有十二旒,用四匹玄色马驾车,车卜安有以乌羽连缀为饰的羽葆盖,用作祭祀。便依照金根车制造金辖,车上竖立大青旗,有十二旒,用四匹玄色马驾车,车上安有羽葆盖,用作会宾客。象辖、革辖、木辂,《周宫》、屿服志》、《礼图》都没有记载其样式,便都依照玉辖样式,用漆画鹿头龙纹图案,车上安羽葆盖,车辕及衡端、毅头与轭之末都用象牙装饰,车上竖立赤旗,有十二旒,用作视朝。革路,车上竖立赤旗,有十二旒,用作军事。木辖,车上竖立赤麾,用作田猎。象辖、革轮用四匹玄色马驾车,木辂用四匹赤色马驾车。旧制,如果有重大事情,皇帝乘法驾出行,五种辂车各有专用,不全部都出行。大明年间,始定制五种辂车全部出行。皇帝前往亲耕籍田,乘坐三盖车,一名芝车,又名耕根车,在车轼上放置耒耜。
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 常知南北。鬼谷子云:“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至于秦、汉,其制 无闻。后汉张衡始复创造。汉末丧乱,其器不存。魏高堂隆、秦朗,皆博闻之士, 争论于朝,云无指南车,记者虚说。明帝青龙中,令博士马钧更造之而车成。晋乱 复亡。石虎使解飞,姚兴使令狐生又造焉。安帝义熙十三年,宋武帝平长安,始得 此车。其制如鼓车,设木人于车上,举手指南。车虽回转,所指不移。大驾卤簿, 最先启行。此车戎狄所制,机数不精,虽曰指南,多不审正。回曲步骤,犹须人功 正之。范阳人祖冲之,有巧思,常谓宜更构造。宋顺帝升明末,齐王为相,命造之 焉。车成,使抚军丹阳尹王僧虔、御史中丞刘休试之。其制甚精,百屈千回,未尝 移变。晋代又有指南舟。索虏拓跋焘使工人郭善明造指南车,弥年不就。扶风人马 岳又造,垂成,善明鸩杀之。
兵车人在车上站立,夏代叫钩车,殷代叫寅车,周代叫元戎。车上插有牙旗,旗杆有一定的倾斜度。车上装载金釭、鼓和以羽毛为饰的旗帜仪仗,车轼上放置钟甲和弓弩。
记里车,未详所由来,亦高祖定三秦所获。制如指南,其上有鼓,车行一里, 木人辄击一槌。大驾卤簿,以次指南。
猎车,车轮外挂有帷幔,车轮画有蛟龙交错环绕。一名蹋猪车。魏文帝改称蹋虎车。
辇车,《周礼》王后五路之卑者也。后宫中从容所乘,非王车也。汉制乘舆御 之,或使人挽,或驾果下马。汉成帝欲与班婕妤同辇是也。后汉阴就外戚骄贵,亦 辇。井丹讥之曰:“昔桀乘人车,岂此邪!”然则辇夏后氏末代所造也。井丹讥阴 就乘人,而不云僭上,岂贵臣亦得乘之乎?未知何代去其轮。《傅玄子》曰:“夏 曰余车,殷曰胡奴,周曰辎车。”辎车,即辇也。魏、晋御小出,常乘马,亦多乘 舆车。舆车,今之小舆。
指南车,起初是周公制造的,用以赠送给遥远的外国使者。因为地域辽阔,漫无边际,人行于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便创制这种指南车,行驶时能随时分清南北方向。鬼谷子说:“郑国人采取玉石,一定车载司南,因为有了它不会迷失方向。”到了秦代、汉代,指南车的车制没有人知道。柬汉张衡开始重新创造。漠末动荡混乱,张衡制造的指南车没有流传下来。魏朝高堂隆、秦朗,都是博学多闻的人,他们在朝堂上争论不休,说没有指南车,以往典籍中的记载都是虚言妄说。明帝青龙年间,诏令博士马钩重新制造指南车,车制造成功了。到晋代战乱,马钧制造的指南车又亡夫了。石虎、姚兴也先后派解飞、令狐生再次制造指南车。安帝义熙十三年,宋武帝平定长安,便得到了这种指南车。这种车的样式如同鼓车,车上设置木人,举手指向南方。车轮车身即使转弯旋转,木人举手所指的方向不变。皇帝车驾仪仗队出行,指南车最先开动,在前面引导。这种指南车是戎狄制造的,机械设计不精密,虽然说是指南,但实际上大多不准确。车子旋转拐弯,或是行驶慢一点快一点,所指方向尚须人工校正。范阳人祖冲之,思维灵活巧妙,常常说指南车应当重新构造。宋顺帝升明末年,齐王担任宰相,命令祖冲之制造指南车。指南车制造完成后,派抚军丹阳尹王僧虔、御史中丞刘休试验行驶。祖冲之制造的指南车机理非常精密灵巧,车子即使千百次拐弯千百次旋转,所指方向没有移动改变。晋代又有人制造了指南舟。索虏拓跋焘派工匠郭善明制造指南车,经过很多年都没有制成。扶风人马岳又制造指南车,快要完成,善明用毒酒杀害了他。
犊车,軿车之流也。汉诸侯贫者乃乘之,其后转见贵。孙权云“车中八牛”, 即犊车也。江左御出,又载储偫之物。汉代贱轺车而贵辎軿,魏晋贱辎軿而贵轺车。 又有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幔,如轺车,而驾马。又以云母饰犊车,谓之云母车, 臣下不得乘,时以赐王公。晋氏又有四望车,今制亦存。又汉制,唯贾人不得乘马 车,其余皆乘之矣。除吏赤盖杠,余则青盖杠云。
记里车,不清楚是何时何人开始制造的,衹知道是高祖平定三秦时获得的。记里车的样式如同指南车,车上有鼓,车行驶一里路程,木人就用木槌击一下鼓。皇帝车驾仪仗队出行,记里车在指南车后面行驶。
《周礼》,王后亦有五路,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凡五也。汉制,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法驾乘重翟羽盖金根车,驾青交路,青帷裳,云飐画辕, 黄金涂五末,盖爪施金华,驾三马,左右騑。其法驾则紫罽軿车。按《字林》,軿 车有衣蔽,无后辕。其有后辕者谓之辎。应劭《汉官》,明帝永平七年,光烈阴皇 后葬,魂车,鸾路青羽盖,驾驷马,龙旗九旒,前有方相。凤皇车,大将军妻参乘, 太仆妻、御女骑夹毂,此前汉旧制也。
辇车,是《周礼》所载王后五种辂车中低等的车。皇后居宫中游宴时所乘的车,不是王车。汉伐制度皇帝乘辇车,或者用人挽行,或者用矮小的果下马驾车。汉成帝想与班婕妤同乘一辆辇车的就是这种车。束汉阴就因为是外戚骄奢贵显,也乘辇车。井丹讥笑他说:“从前夏桀乘人拉的车,岂不就是这种车吗!”那么辇车就是夏丘区末代制造的。一:蛆讥笑蝗铋乘人拉的车,而不说他僭越,难道汉代贵臣也可以乘辇车吗?不知道什么朝代辇车去掉了车轮。《傅玄子》说:“星丝称为余车,殷丛称为胡奴,周代称为辎车。”辎车,就是辇车。魏、晋时帝王有时一般出宫,时常骑马,也常乘舆车。舆车,就是现在的小舆:
晋《先蚕仪注》,皇后乘油画云母安车,驾六騩马。騩,浅黑色也。油画两辕 安车,驾五騩马为副。公主油画安车,驾三。三夫人青交路安车,驾三。皆以紫绛 罽軿车,驾三为副。九嫔世妇軿车,驾二。宫入辎车,驾一。王妃、公侯特进夫人、 封君皁交路安车,驾三。
犊车,是耕车一类的车。漠代诸侯当中贫困者才乘这种车,以后逐渐有富贵者乘这种车。孙权说“车中八牛”,就是犊车。束晋车驾出宫,又用犊车装载储备物品。汉代以轺车为贱,而以辎车耕车为贵,翘、晋时代则以辎车耕车为贱而以韬车为贵。另外还有追锋车,去掉小平盖,加上通幔,如同韬车,而用马驾车。又用云母装饰犊车,称为云母车,臣下不能乘,有时用以赏赐给王公.一置优又有四望车,现车制也有这种车。又连伐制度,衹有商人不能乘马车,其余的人都乘马车。拜官授职乘车是赤盖杠,其余情况是青盖杠。
汉制,贵人、公主、王妃、封君油軿皆驾二,右騑而已。汉制,太子、皇子皆 安车,硃斑轮,倚虎较,伏鹿轼,黑飐文画蕃,青盖,金华施末,黑飐文画辕, 金涂五末。皇子为王,锡以此乘,故曰王青盖车。皆左右騑驾,五旗,旗九飐,画 降龙。皇孙乘绿车,亦驾三。魏、晋之制,太子及诸王皆驾四。
《周礼》载,王后也有五种辖车,就是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共五种。汉代制度,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法驾乘重翟羽盖金根车,驾青交络,青帷裳,车辕画云纹,用黄金涂饰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盖弓末端安上金花,用三匹马驾车,左右两旁为腓马。非法驾,则乘紫局耕车。据《字林》解释,耕车有屏蔽,没有后辕。有后辕的车称为辎车。应劭《汉宫》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光烈阴皇后出殡安葬,灵车是鸾辂青羽盖,用四匹马驾车,车上竖立龙旗,有九旒,车前有驱疫避邪的开路神方相。凤凰车,大将军妻在车右陪乘,太仆妻、御女骑马在车轮两边,这是西汉旧制。
晋元帝太兴三年,太子释奠。诏曰:“未有高车,可乘安车。”高车,即立乘 车也。公及列侯安车,硃斑轮、倚鹿较、伏熊轼、黑蕃者谓之轩,皁缯盖,驾二, 右騑。王公旗八旒,侯七旒,卿五旒,皆降龙。公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郊陵法驾出, 皆大车立乘,驾四。后导从大车,驾二,右騑。他出乘安车。其去位致仕,皆赐安 车四马。中二千石皆皁盖、硃蕃,铜五末,驾二,右騑。《晋令》,王公之世子摄 命治国者,安车,驾三,旗七旒,其侯世子,五旒。
置《先蚕仪注》载,皇后乘坐用油彩涂绘的云母安车,用六匹馈马驾车。骁,就是浅黑色。副车是用油彩涂绘的两辕安车,用五匹驰马驾车。公主乘坐用油彩涂绘的安车,用三匹貌马驾车。三人人乘坐青交络安车,用三匹驰马驾车。都用紫绛蜀耕车作副车,用三匹馈马驾车。九嫔世妇乘坐耕车,用两匹骁马驾车。宫人乘坐辎车,用一匹骁马驾车。工妃、公侯特进夫人、封君乘坐黑交络安车,用三匹馈马驾车。
傅暢《故事》,三公安车,驾三;特进驾二;卿一。汉制,公、列侯、中二千 石、二千石夫人会庙及蚕,各乘其夫之安车,右騑,加皁交路,帷裳。非公会,则 乘漆布辎軿,铜五末。晋武帝太康四年,诏依汉故事,给九卿朝车驾及安车各一乘。 傅暢《故事》,尚书令轺车,黑耳后户。仆射但后户无耳。中书监令如仆射。
汉代制度,贵人、公主、王妃、封君都乘坐用油彩涂绘的耕车,用两匹马驾车,腓马在右边。
汉制,乘舆御大驾,公卿奉引,太仆、大将军参乘,备千乘万骑,属车八十一 乘。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八十一乘也。汉遵弗改。汉都长 安时,祠天于甘泉用之。都洛阳,上原陵,又用之,大丧又用之。法驾则河南尹、 洛阳令奉引,奉车郎御,侍中参乘,属车三十六乘。凡属车皆皁盖赤里。后汉祠天 郊用法驾,祠宗庙用小驾。小驾,减损副车也。前驱有九游云罕,皮轩鸾旗,车皆 大夫载之。鸾旗者,编羽旄列系幛傍也。金钲黄钺,黄门鼓车,乘舆之后有属车, 尚书、御史载之。最后一车悬豹尾。豹尾以前,比于省中。每出警跸清道,建五旗。 太仆奉驾条上卤簿,尚书郎侍御史令史皆执注以督整车骑,所谓护驾也。春秋上陵, 尤省于小驾。直事尚书一人从,其余令史以下皆从行,所谓先置也。薛综《东京赋》 注以云罕九游为旌旗别名,亦不辨其形。案魏命晋王建天子旌旗,置旄头云罕。是 知云罕非旌旗也。徐广《车服注》以为九游,游车九乘。云罕疑是璟罕。《诗叙》 曰:“齐侯田猎璟弋,百姓苦之。”璟罕勣施游猎,遂为行饰乎?潘岳《籍田赋》 先叙五路九旗,次言琼璟云罕。若罕为旗,则岳不应频句于九旗之下。又以其物匹 璟戟,宜是今毕网明矣。此说为得之。皮轩,以虎皮为轩也。徐又引《淮南子》 “军正执豹皮以制正其众。”《礼记》“前月士师,则载虎皮”。乘舆豹尾,亦其 义类乎?五旗者,五色各一旗,以木牛承其下。徐又云“木牛,盖取其负重而安稳 也。”五旗缠竿,即《礼记》德车结旌不尽饰也。戎事乃散之。又武车绥旌,垂舒 之也。史臣案:今结旌绥旌同,而德车武车之所不建。又木牛之义,亦未灼然可晓。 又案《周礼》辨载法物,莫不详究,然无相风、璟网、旄头之属,此非古制明矣。 何承天谓战国并争,师旅数出,悬乌之设,务察风昆,宜是秦矣。晋武尝问侍臣: “旄头何义?”彭推对曰:“秦国有奇怪,触山截水,无不崩溃,唯畏旄头,故虎 士服之,则秦制也。”张华曰:“有是言而事不经。臣谓壮士之怒,发踊冲冠,义 取于此。”挚虞《决疑》无所是非也。徐爰曰:“彭、张之说,各言意义,无所承 据。案天文毕昴之中谓之天街,故车驾以璟罕前引,毕方昴员,因其象。《星经》, 昴一名旄头,故使执之者冠皮毛之冠也。”
选佳制度,太子、皇子都乘坐安车,车轮有朱斑文饰,车较上画倚虎,车轼上画伏鹿,车箱上有黑色鹿头龙纹图饰,青色车盖,盖弓末端安上金花,车辕饰有黑色鹿头龙纹图案用黄金涂饰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皇子为王,赐给这种车,所以称为王青盖车。都是用三匹马驾车,朝)马在左右两边,车上竖立五旗,旗有九旒,画有降龙。皇孙乘坐绿盖车,也是用三匹马驾车。魏、晋时期的制度,太子及诸王乘车都用四匹马驾车。
轻车,古之战车也。轮舆洞硃,不巾不盖,建矛戟幢麾,置弩于轼上,驾二。 射声校尉司马吏士载,以次属车。
晋元帝左兴三年,太子祭奠先圣先师。下诏说:“没有高车,可以乘坐安车。”高车,就是人在车上站立的车。公及列侯乘坐安车,车轮有朱斑文饰、车较上画倚鹿、车轼上画伏熊、车箱上有黑色文饰的叫轩车,黑缯车盖,用两匹马驾车,腓马在右边。王公乘车竖立旌旗有八旒,侯乘车竖立旌旗有七旒,卿乘车竖立旌旗有五旒,旌旗上都画有降龙。公卿、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员郊祀谒陵随法驾出行,都乘大车站立在车上,用四匹马驾车。后面导从大车,用两匹马驾车,朝‘马在右边。其他情况下出行乘坐安车。这些官员去职退休,都赐给安车和四匹马。中二千石官员乘车都是黑色车盖、朱红色车箱,用铜涂饰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用两匹马驾车,腓马在右边。《晋令》规定,王公的世子受命代理国政,乘坐安车,用三匹马驾车,车上竖立旌旗有七旒,如果是侯的世子,车上旌旗有五旒。
《汉仪》曰:“出称警,入称跸。”说者云,车驾出则应称警,入则应称跸也, 而今俱唱之。史臣以为警者,警戒也;跸者,止行也。今从乘舆而出者,并警戒以 备非常也。从外而入乘舆相干者,跸而止之也。董巴、司马彪云:“诸侯王遮迾出 入,称警设跸。”武刚车,有巾有盖,在前为先驱。又在轻车之后为殿也。驾一。 《史记》,卫青征匈奴,以武刚车为营是也。
傅畅《故事》记载,三公乘坐安车,用三匹马驾车。特进用两匹马驾车。卿用一匹马驾车。制度,公、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员夫人到庙中参拜,以及到蚕室祭蚕神,各自乘坐丈夫的安车,骈马在右边,车上加饰黑色交络,帷裳都是黑色。不是正式场合,便乘坐漆布辎车耕车,用铜涂饰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晋武童左壁四年,诏令依照j龇旧例,赐给九卿上朝车驾和安车各一乘。傅畅《故事》记载,尚书令乘辍车,黑色车耳,车门在后。仆射乘轺车衹是车门在后,没有车耳。中书监、中书令乘车与仆射相同。
汉制,大行载辒辌车,四轮。其饰如金根,加施组连璧,交络,四角金龙首衔 璧垂五采,析羽流苏,前后云气画帷裳,飐文画曲蕃,长与车等。太仆御,驾六白 骆马,以黑药灼其身为虎文,谓之布施马。既下,马斥卖,车藏城北秘宫。今则马 不虎文,不斥卖;车则毁也。自汉霍光、晋安平、齐王、贾充、王导、谢安、宋江 夏王葬以殊礼者,皆大辂黄屋,载纻辌车。
荡伐制度,皇帝乘大驾出行,公卿在前面引导,太仆驾车,大将军陪乘,车队千乘万骑。属车有八十一乘,成三行在后行驶。古时候诸侯有贰车九乘,秦灭了九国,兼并其车服,所以属车八十一乘。遵行童制没有改变。西汉以长安为都城时,到苴星祭天用大驾仪仗。塞汉以洛阳为都城,皇帝上原陆用大驾仪仗,大丧也用大驾仪仗。皇帝乘法驾出行,则河南尹、洛阳令在前面引导,奉车郎驾车,侍中陪乘。属车有三十六乘。凡是属车都是黑色车盖,车襄是红色。东汉郊祀天地用法驾,祭祀宗庙用小驾。小驾,比法驾要减少剐车。前驱有九脾云罕,皮轩鸾旗,车都是大夫乘坐。鸾旗,就是编排羽旗固定在车上帷幕旁边。接着是金钮乐器黄铁大斧仪仗,还有黄门鼓车,在皇帝乘舆后面有属车,尚书、御史乘坐。最后一乘车悬挂豹尾,侍御史乘坐。豹尾之前,比于宫省之中。每当皇帝出行称警跸,左右侍卫,止人清道,竖立五旗。太仆奉侍圣驾报告车驾仪仗次第,尚书郎、侍御史、令史都根据次第规定督察整顿车马队列,称为护驾。春秋上陵,用小驾特别减省人员。值事尚书一人从驾,其余令史以下都从行,称为先置。薛综《东京赋》注解释云罕九脖是旌旗别名,也不分辨其形制。考魏朝命晋王竖立天子旌旗,配置旄头骑云罕,由此可知云罕不是旌旗.徐广《车服注》认为,九杵,就是牌车九乘。云罕疑当是单罕。《诗叙》说:“齐侯田猎单弋,百姓深受其苦。”睾罕原本用于打猎,是不是后来就成为车驾出行的一种装饰呢?潘岳《籍田赋》文中先叙述五辖九旗,接着就谈琼钹云罕。如果云罕是旗的话,那么潘岳就不应在九旗一句之后,又写一句讲云罕。潘岳文中又把云罕与钣戟并列在一起,云罕应当是现在所说的睾纲,这一点是很明显的。这样解释是正确的。皮轩,就是用虎皮为饰的轩车。俭尘又引《淮南子》“军正手执豹皮来控制兵众”。《礼记》“前面有军队,就在旗杆上挂起虎皮”。皇帝车驾最后一乘属车悬挂豹尾,也是这类用意吗?五旗,就是五种颜色的旗子各一面,用木牛在下面固定.徐广又说:“用木牛,是取意它能负重物而且安全稳固。”五旗缠竿,就是《礼记》所载德车要把旌旗缠结起来,车饰简略,遇有兵事便把缠结的旌旗散开。《礼记》又载武车绥旌,就是要让旌旗散开任其舒展。史臣案:现在结旌绥旌的情况相同,但是德车武车的制度没有建立。另外关于木牛的含义,并未明白通晓。又案《周礼》分辨记载帝王车驾仪仗所用器物,无不详备,然而却没有相风、单网、旄头之类,很显然这些器物不属于古代制度。何承玉认为列国纷争,军队频繁行军交战,设置悬乌,密切观察阴阳相侵的灾祸之气,应当是童迩。晋武帝曾经问侍臣:“旄头足什么含义?”堑雄回答说:“蠢国有一种奇怪之物,触山山崩溃,截水水断流,所向无敌,惟独害怕旄头,所以虎士戴这种冠,这是秦国制度。”张华说:“有这个记载,但事情不合常理。臣以为壮士发怒,头发弹跳冲冠,旄头之义取于此。”挚虞在《决疑》中对这些说法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徐爰认为:“彭推、张华两人的说法,各自谈旄头的意义,没有什么依据。考天文二十八宿毕宿、昴宿之间称为天街,因此皇帝车驾以单罕在前引导,毕方形昴圆形,形象相应.《星经》载,昴又名旄头,所以让拿着它的人戴毛皮冠。”
《晋令》曰:“乘传出使,遭丧以上,即自表闻,听得白服乘骡车,到副使摄 事。”徐广《车服注》:“传闻骡车者,犊车装而马车辕也。”又车无盖者曰科车。 晋武帝时,护军将军羊琇乘羊车,司隶校尉刘毅奏弹之。诏曰:“羊车虽无制,犹 非素者所服。”江左来无禁也。
轻车,是占代一种冲锋陷阵的兵车。车轮车箱通体朱红色,没有帷裳没有车盖,车上竖立矛戟、旗帜仪仗,车轼上置放弓弩,用两匹马驾车。射声校尉司马吏士乘轻车,在属车之后。
旧有充庭之制,临轩大会,陈乘舆车辇旌鼓于殿庭。张衡《东京赋》云:“龙 路充庭,鸾旗拂霓。”晋江左废绝。宋孝武大明中修复。
《汉仪》说:“出称警,入称跸。”有人解释说,这是说皇帝车驾出行则应称警,从外而入应称跸,而现在出入都称警跸。史臣认为,警,就是警戒。跸,就是禁止通行。现随从皇帝车驾出行,都要加强警戒以防备意外。从外而入对皇帝车驾有妨碍的,就要禁止通行。董巴、司马彪说:“诸侯王车驾出行和从外而入,都清道禁止行人,称警设跸。”
上古寝处皮毛,未有制度。后代圣人见鸟兽毛羽及其文章与草木华采之色,因 染丝彩以作衣裳,为玄黄之服,以法乾坤上下之仪:观鸟兽冠胡之形,制冠冕缨蕤 之饰。虞氏作缋,采章弥文,夏后崇约,犹美黻冕。咎繇陈《谟》,则称五服五章。 皆后王所不得异也。周监二代,典制详密,故弁师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设拟等差, 各有其序。《礼记·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事之重者也。”太古布冠,齐则缁 之。夏曰毋追,殷曰章甫,周曰委貌,此皆三代常所□□周之祭冕,缫采备饰,故 夫子曰“服周之冕”,以尽美称之。
武刚车,有帷裳有车盖,在前面为先驱。有时在轻车后面殿后。用一匹马驾车。《史记》记载,堑壹讨伐包坦,以武刚车为营帐,就是这种车。
至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古制,郊祭之服,皆以袀玄。至汉明帝始采《周官》、 《礼记》、《尚书》诸儒说,还备衮冕之服。魏明帝以公卿衮衣黼黻之文,拟于至 尊,复损略之。晋以来无改更也。天子礼郊庙,则黑介帻,平冕,今所谓平顶冠也。 皁表硃绿里,广七寸,长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衣皁上绛下,前三幅, 后四幅,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 之象,凡十二章也。素带广四寸,硃里,以硃缘裨饰其侧。中衣以绛缘其领袖,赤 皮蔽膝。蔽膝,古之韨也。绛袴,绛袜,赤幹。未元服者,空顶介帻。其释奠先圣, 则皁纱裙,绛缘中衣,绛袴袜,黑幹。其临轩亦衮冕也。其朝服,通天冠,高九寸, 金博山颜,黑介帻,绛纱裙,皁缘中衣。其拜陵,黑介帻,緌单衣。其杂服,有青 赤黄白缃黑色介帻,五色纱裙,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帻,武冠。其素服,白 夹单衣。《汉仪》,立秋日猎服缃帻。晋哀帝初,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御读 令,不应缃帻,求改用素。”诏从之。宋文帝元嘉六年,奉朝请徐道娱表:“不应 素帻。”诏门下详议,帝执宜如旧,遂不改。
选伐制度,大行皇帝待葬载辐棘车中,车子有四个车轮。其车饰如同金根车,加挂丝带连成的璧玉串,交叉缠绕,四角金龙翘首,含璧玉,下垂用五彩羽毛制成的编子,前后帷裳画有云气文饰,弧形车箱画有鹿头龙身图案,长度与车身相等.太仆用六匹白骆马驾车,用黑药烧热在白骆马身上烙印虎纹,称为布施马。下葬以后,把马匹都卖掉,辊棘车收藏到城北秘宫中。现在则是驾车的马不烧烙虎纹,也不卖掉;而辊棘车便毁掉。从莲伐霍光、晋伐宣王、齐王、贾兖、王墓、谢壁,到塞朝江夏王等以殊礼安葬者,都用大路黄色车盖送葬,用辊棘车载丧。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梁数随贵贱,古之缁布冠也。文儒者 之所服。上公、卿助祭于郊庙,皆平冕,王公八旒,卿七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 王公衣山龙以下,九章也;卿衣华虫以下,七章也。行乡射礼,则公卿委貌冠,以 皁绢为之,形如覆杯,与皮弁同制。长七寸,高四寸。衣黑而裳素。其中衣以皁缘 领袖;其执事之人皮弁,以鹿皮为之。
《晋令》规定:“乘驿车出使,遇有丧事,便自己上表章奏报朝廷,允许穿白色丧服乘骡车,到达后由副使代理其事。”徐广《车服注》:“乘驿车听到报丧改乘骡车,车装是牛车而车辕是马车车辕。”另外,没有车盖的车叫科车。
武冠,昔惠文冠,本赵服也,一名大冠。凡侍臣则加貂蝉。应劭《汉官》曰: “说者以金取坚刚,百炼不耗;蝉居高食洁,口在腋下;貂内劲悍而外温润。”此 因物生义,非其实也。其实赵武灵王变胡,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侍臣,故秦、汉 以来,侍臣有貂蝉也。徐广《车服注》称其意曰:“北土寒凉,本以貂皮暖额,附 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乎?”侍中左貂,常侍右貂。
晋武帝时,护军将军羊瑶乘坐羊车,司隶校尉刘毅上奏弹劾他。下诏说:“羊车虽然是以往车制中所无,还不是一般人乘坐的。”东晋以来就不禁止了。
法冠,本楚服也。一名柱后,一名獬豸。说者云:“獬豸兽知曲直,以角触不 正者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法官。
以往有充庭的制度,皇帝至殿前会群臣,在殿廷陈列天子乘舆车辇旗鼓。张衡《束京赋》写道:“龙路充庭,鸾旗拂霓.”东晋废止了这种制度。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恢复。
谒者高山冠,本齐服也。一名侧注冠。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谒者。魏明帝以其 形似通天、远游,乃毁变之。
上古时人居住在洞穴之中,生活在野外,用树叶兽皮遮蔽身体,还没有冠服制度。后代圣人看见鸟类羽毛野兽毛皮的花纹五彩斑烂,又看见草木百花色彩纷呈,便染彩色丝织物制作衣裳,上衣玄色,下裳黄色,以效法乾坤上下天地玄黄的仪制;观察乌兽冠角颈下垂肉的形状,制作冠冕,并用丝带系于冠,卷结冠者颔下,又散而下垂为饰。虞氏作画,色彩更加艳丽。夏禹崇尚简约,尚且把祭祀时的礼服礼冠做得极华美。在《尚书.皋陶谟》中,皋陶陈述按五等爵位配备五种花纹的礼服。这些都是后王所不能改变的。周借鉴夏代、商代,典章制度详尽严密,所以有弁师掌理六冕,司服掌理六服,设立等级差别.各有一定的次序。《礼记.冠义》说:“冠礼是礼的开始,是嘉礼中最重要的礼。”太古时戴白布冠,祭祀斋戒,则染成黑色。夏代的冠叫毋追,殷代的冠叫章甫,周代的冠叫委貌,这些都是三代常所口口周代的祭冕,用五彩丝绳作脖,一共十二脾,每拧连缀十二粒的五彩玉,其形制饰物完备,所以孔夫子说“服遇代之冕”,称赞它完美。至童由毁国七雄而一统天下,始皇帝即天子位,废除古代礼制,祭服上下都是黑色。到汉明帝时才采用《周官》、《礼记》、《尚书》等儒书论说,重新完备衮冕服制。魏明帝认为公卿衮衣上绘绣的花纹与天子礼服等同,又减少了衮衣上的文饰。置伐以来便没有更改了。天子祭祀天地宗庙,则戴黑介帧,平冕,就是现在所说的平天冠。冠外表黑色,裹衬红色绿色,横宽七寸,纵长一尺二寸,垂珠十二旒。用朱红色丝带作冠缨。衣上面黑色下面深红色,前面三幅,后面四幅。上衣圆饰是画的,下裳图饰是绣的,为曰、月、星辰、山、龙、花、虫、藻、火、粉米、黼、黻等形象,共十二种。素带宽四寸,裹衬朱红色,带面两侧加朱红色缘边为饰。中衣领口袖El用深红色缘边。红色皮蔽膝。蔽膝,就是古代的赣。深红裤,深红袜,赤舄.没有加冠者,衹在髻覆介帧。若是祭奠先圣,则穿黑纱裙.深红色缘边的中衣,深红色裤袜,黑舄。若是到殿前也服衮冕。上朝礼服,戴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颜,黑介帧,穿深红纱裙,黑色缘边中衣。若是拜祭陵寝,戴黑介帧,穿蔓单衣.杂服,有青色、赤色、黄色、白色、浅黄色、黑色介帧,五色纱裙,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帧,武冠。素服,戴白蛤便帽,穿单衣.《汉仪》记载,立秋曰田猎戴浅黄愤。晋哀帝初年,博士曹弘之等人建议:“立秋时进呈月令,皇帝不应当戴浅黄帧,请求改用白愤。”下诏同意。宋文帝元嘉六年,奉朝请拴道娱上表说:“不应当戴白帧。”诏令门下省详细讨论,皇帝执意宜如旧制。于是没有更改。
樊哙冠,广九寸,制似平冕,殿门卫士服之。汉将樊哙常持铁盾。鸿门之会, 项羽欲害汉王,乃裂裳以苞盾,戴入见羽。汉承秦制,冠有十三种。魏、晋以来, 不尽施用。今志其施用者也。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冠梁的多少随其贵贱而定,是古代缁布冠的遣制。是儒生所戴之冠。上公、卿在祭祀天地祭祀宗庙时助祭,都戴平冕,王公八旒,卿七旒,用丝带作冠缨,冠缨颜色与绶带颜色相同。王公上衣图饰画山、龙、花、虫、藻、火、粉米、黼、黻等形象,共九种,卿上衣图饰画花、虫、藻、火、粉米、黼、黻等形象,共七种。行乡射礼,公卿戴委貌冠,是用黑色缯绢制作的,形状如同覆在桌上的杯子,样式大小与皮弁相同。长七寸,高四寸。穿黑色上衣白色下裳.中衣领Vi袖口饰黑色缘边.乡射礼执事之人戴皮弁,是用鹿皮做的。
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顶秃,又加 其屋也。《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帻也;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中帻 也。知时各随所宜,后遂因冠为别。”介帻服文吏,平上服武官也。童子帻无屋者, 示未成人也。又有纳言帻,后收,又一重,方三寸。又有赤帻,骑吏、武史、乘舆 鼓吹所服。救日蚀,文武官皆免冠,著赤帻,对朝服,示威武也。宋乘舆鼓吹,黑 帻武冠。
武冠,即古代的“惠文冠”,本来是赵国人戴的冠,又名大冠。凡侍臣冠前加黄金瑺,附以金蝉,并插貂尾为饰。应劭《汉宫》说:“谈论的人认为,用金取其坚硬刚强,百炼不损;蝉则在高树之上,饮洁净的露水,口在腋下;貂内性强悍而外表温润。”这是就其物而附会出的一些说法,并不符合实际。其实趟武灵王改用胡服,后来秦国灭了赵国,把赵国国君的冠赐给侍臣,所以秦、汉以来,侍臣戴的冠有貂蝉。徐广《车服注》阐述用貂尾的缘由:“北方一带气候寒冷,原本就用貂皮在头上保暖,后来加在冠上作饰物,是不是因此就变成了首饰呢?”侍中冠左边插貂尾,常侍冠右边插貂尾。
汉制,祀事五郊,天子与执事所服各如方色;百官不执事者,自服常服以从。 常服,绛衣也。魏秘书监秦静曰:“汉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俱玄冠绛衣而已。” 晋名曰五时朝服;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
法冠,本来是楚国人戴的冠。它有一个名称叫柱后冠,还有一个名称叫獬豸冠。谈论的人说:“獬豸是神羊,能辨曲直,见人斗便用独角触邪恶者。”秦国灭亡楚国,把楚国国君的獬豸冠赐给法官。
凡兵事,总谓之戎。《尚书》云:“一戎衣而天下定。”《周礼》:“革路以 即戎。”又曰:“兵事韦弁服。”以韎韦为弁,又以为衣裳。《春秋左传》:“戎 服将事。”又云:“晋郤至衣韎韦之跗。”注,先儒云:“韎,绛色。”今时伍伯 衣。说者云,五霸兵战,犹有绶绂、冠缨、漫胡,则戎服非袴褶之制,未详所起。 近代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褾。褾以缯为之,长四寸,广 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革。中官紫褾。外官绛褾。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褾。行 留文武悉同。其畋猎巡幸,则唯从官戎服,带鞶革;文官不下缨,武官脱冠。宋文 帝元嘉中,巡幸搜狩皆如之;救宫庙水火,亦如之。
谒者高山冠,本来是齐国人戴的冠,又名侧注冠。秦国灭亡齐国,把齐国国君的冠赐给谒者。魏明帝因为高山冠的形制与通天冠、远游冠相似,便废除了这种冠。
汉制,太后入庙祭神服,绀上皁下;亲蚕,青上缥下,皆深衣。深衣,即单衣 也。首饰剪牦帼。汉制,皇后谒庙服,绀上皁下;亲蚕,青上缥下。首饰,假髻, 步摇,八雀,九华,加以翡翠。晋《先蚕仪注》,皇后十二钅奠,步摇,大手髻, 衣纯青之衣,带绶佩。今皇后谒庙服袿襡大衣,谓之袆衣。公主三夫人大手髻,七 钅奠蔽髻。九嫔及公夫人五钅奠。世妇三钅奠。公主会见,大手髻。其长公主得有 步摇。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公特进列侯夫人、卿校 世妇、二千石命妇年长者,绀缯帼。佐祭则皁绢上下;助蚕则青绢上下。自皇后至 二千石命妇,皆以蚕衣为朝服。
樊啥冠,宽九寸,形制近似平冕,是殿门卫士戴的冠。汉王将领樊啥经常手持铁盾牌。鸿门宴上,型垩想杀害选王刘邦,樊堕便撕开下裳包裹盾牌,戴在头上进去见项羽。汉朝承袭秦朝制度,有十三种冠,从魏、晋以来,没有完全戴用。现在记载的是实际戴用的几种。
刘向曰:“古者天子至于士,王后至于命妇,必佩玉,尊卑各有其制。”《礼 记》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山玄玉而硃组绶,卿大夫水苍玉而缁组绶, 士佩瓀玟而缊组绶。”缊,赤黄色。绶者,所贯佩相承受也。上下施韨如蔽膝,贵 贱亦各有殊。五霸之后,战兵不息,佩非兵器,韨非战仪,于是解去佩韨,留其系 襚而已。秦乃以采组连结于襚,转相结受,谓之绶。汉承用之。至明帝始复制佩, 而汉末又亡绝。魏侍中王粲识其形,乃复造焉。今之佩,粲所制也。皇后至命妇所 佩,古制不存,今与外同制,秦组绶,仍又施之。
愤,是古代卑贱不戴冠的人的覆髻之巾,要盖到额头。汉元帝额上有浓发,才开始采用戴愤。王莽秃顶,又把帧巾加高做成房屋之屋面形。《漠注》说:“戴进贤冠的话,帧巾宜加长耳,造就是现在的介帻。戴惠文冠的话,帧巾宜加短耳,这就是现在的平上帧。可知当时各随所宜,后来便因不同的冠而用不同的帧巾。”文吏戴介帧,武官戴平上帧。童子帧没有帧屋,表示不是成年人。又有纳言帧,后面是收,又一重,三寸见方。还有赤帧,是骑吏、武吏、皇帝车驾出行时的鼓吹乐队所戴。出现日食时进行祈祷,文武官员都免冠,戴赤帧,配上朝服,显示威武。宋时皇帝车驾鼓吹乐队戴黑帧武冠。
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司马彪志具有其制。汉高祖为泗水亭长, 拔剑斩白蛇。隽不疑云:“剑者,君子武备。”张衡《东京赋》“纡黄组,腰干将。” 然则自人君至士人,又带剑也。自晋代以来,始以木剑代刃剑。
遂伐制度,祭祀五郊,天子与参与祭祀事务的人,所穿祭服的颜色分别与五方的代表色相应;百官当中不参与祭祀事务的人,各自穿常服跟从。常服,就是绛衣。
乘舆六玺,秦制也。《汉旧仪》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 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此则汉遵秦也。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 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 俱为乘舆所宝。传国玺,魏、晋至今不废;斩白蛇剑,晋惠帝武库火烧之,今亡。 晋怀帝没胡,传国玺没于刘聪,后又属石勒。及石勒弟石虎死,胡乱,晋穆帝代, 乃还天府。虞喜《志林》曰:“传国玺,自在六玺之外,天子凡七玺也。”《汉注》 曰:“玺,印也。自秦以前,臣下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唯所好。秦以来,以玺 为称,又独以玉,臣下莫得用。”汉制,皇帝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皇 后金玺,绶亦如之。于礼,士绶之色如此,后代变古也。吴无刻玉工,以金为玺。 孙皓造金玺六枚是也。又有麟凤龟龙玺,驼马鸭头杂印,今代则阙也。
魏秘书监秦静说:“汉朝承袭秦朝,改革六冕制度,统一服玄冠绛衣。”置伐称为五时朝服,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
皇太子,金玺,龟纽,纁硃绶,四采,赤、黄、缥、绀。给五时朝服,远游冠, 亦有三梁进贤冠,佩瑜玉。
凡是军事,总称为戎。《尚书》说:“一着戎衣一次交战就平定了天下。”《周礼》:“革辖用于戎事。”又说:“有兵事穿戴韦弁服。”用浅红色熟皮作弁,又作衣裳。《春秋.左传》说:“身穿戎服处理事情。”又说:“晋国将领却至身穿浅红色熟皮戎服。”先儒说:“秣,绛色。”现在伍伯穿这样的衣服。论者认为,春秋五霸用兵作战,尚且有绶绂、冠缨、漫胡,那么当时戎服还不是上衣下裤的裤褶之制,裤褶起于何时还不能确知。近世皇帝临阵、内外戒严穿这种服装,服装颜色不固定,戴黑帽,用紫标缀边为饰。标是用绢帛做的,长四寸,宽一寸。腰间系络带,以代替皮带.中官紫裸,外官绛标。还有纂严戎服,不缀标为饰。出行留守文官武官都相同。如果是出行田猎,或是到某处巡察,则衹有侍从官着戎服,束皮带;文官不解冠缨,武官要脱冠。宋文帝元嘉年问,皇帝巡察各地或是出行田猎,服制都是这样;宫廷宗庙有水火之灾祈祷攘除,也是这种服制。
诸王,金玺,龟纽,纁硃绶,四采,赤、黄、缥、绀。给五时朝服,远游冠, 亦有三梁进贤冠,佩山玄玉。
汉代制度,太后进入庙堂祭神的服装,上衣天青色,下裳黑色。亲自祭祀蚕神时的服装,上衣青色,下裳淡青色,都足衣与裳相连的深衣。深衣,就是单衣。以剪牦帼为首饰。
郡公,金章,玄硃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太宰、太傅、太 保、丞相、司徒、司空,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相国 则绿綟绶,三采,绿、紫、绀。綟,草名也,其色绿。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凡 将军位从公者,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武冠。佩山玄玉。郡侯,金章,青硃绶, 给五时朝服,进贤三梁冠。佩水苍玉。骠骑、车骑将军,凡诸将军加大者,征、镇、 安、平、中军、镇军、抚军、前、左、右、后将军、征虏、冠军、辅国、龙骧将军, 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
莲伐制度,皇后谒庙的服装,上衣天青色,下裳黑色。亲自祭祀蚕神时的服装,上衣青色,下裳淡青色。首饰是:假髻、步摇、八雀、九花,加上翡翠.晋《先蚕仪注》记载,皇后首饰有十二钿、步摇、大手髻,穿纯青色衣,系绶带佩玉。现在皇后谒庙穿桂褐大衣,称为伟衣。公士、三夫人首饰是大手髻、七钿、蔽髻。九嫔及公夫人首饰为五钿。世妇首饰为三钿.公主在会见场合,首饰发型是大手髻。如果是长公主应当有步摇,、公主封君以上都系绶带,用彩色丝带编织成绲带缘边,绲边与绶带用相同颜色.公、特进、列侯夫人,卿、校世妇,:二千石命妇中年长的,首饰是天青色缯帼。佐祭时穿黑绢上衣下裳。助祭蚕神时穿青绢上衣下裳。从皇后到二千石命妇,都以祭祀蚕神时的礼服为朝服。
贵嫔、夫人、贵人,金章,文曰贵嫔、夫人、贵人之章。紫绶,佩于阗玉。淑 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银印,文曰淑妃、淑媛、 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之印。青绶。佩五采琼玉。
刘向说:“占时候从天子到士,从王后到命妇,都要佩带玉,尊卑各有不同的制度规定.”《礼记》说:“天子佩带白玉,而系以玄色的绶带。公侯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而系以红色的绶带。卿大夫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而系以黑色的绶带。士佩带似玉的美石,而系以赤黄色的绶带。”鰛,赤黄色。绶带,是把卡佩串起来并承受它下垂的重量。斋戒时要把佩玉上的绶带挽结起来,并使原来下垂的佩玉屈折向上,而系上绂,如现时的蔽膝,其形制也有不同的贵贱等级。春秋五霸之后,战争连年不止,王佩不是兵器,绂也不是战旗,于是解去玉佩和轼,衹留下系玉的丝带而已.秦便用彩色丝带与之连结,相缀而成,称之为绶。汉代承袭而施用。到汉明帝时才又制玉佩,但到汉朝未年又失传。魏朝侍中王塞记得其形制,便重新制造。现在的玉佩,就是王垦重新制造的。皇后至命妇的玉佩,古代的形制没有留存下来,现在与外间形制相同,仍采用秦时创制的绶带。
皇太子妃,金玺,龟纽,纁硃绶。佩瑜玉。诸王太妃、诸长公主、公主、封君, 金印,紫绶,佩山玄玉。诸王世子,金印,紫绶。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山玄 玉。郡公侯太夫人,银印,青绶,佩水苍玉。郡公侯太子,银印,青绶。给五时朝 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汉代制度,从天子到百官,没有不佩带刀剑的。旦:区壁《续汉书志》记载丁佩刀制度。汉高担当回生亭长时,拔出佩剑斩杀白蛇。隽不疑说:“剑,足君子防身武器。”张衡《束京赋》写道,“系着绶带,腰间佩带干将宝剑”。这样看来,从皇帝直到一般士人,都佩带剑。从晋代以后,才用木剑代替铁刃剑作佩剑。
侍中、散骑常侍及中常侍,给五时朝服,武冠。貂蝉,侍中左,右常侍,皆佩 水苍玉。尚书令、仆射,铜印,墨绶。给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 玉。尚书,给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中书监令、秘书监,铜 印,墨綟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皇帝有六玺,这是秦制。据《漠旧仪》记载有“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种。这是选承袭蠢制。当初产担入函谷关,得到了塞绐皇的蓝墨玉玺,螭虎印纽,印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汉高祖即佩此玺,后代称为传国玺。这枚玉玺和选壶姐斩白蛇的宝剑都成为天子的宝物。传国玺,历经魏朝、晋朝直到现在还存留下来了;斩白蛇的宝剑,晋惠帝时武库失火烧毁了,现已不存。晋怀帝被胡人俘虏,传国玺流落到刘聪手中,后来又转归石勒。及至石勒的弟弟石虎死后,胡人大乱,晋穆帝继康帝即帝位,传国玺才回到朝廷府库。虞喜《志林》说:“传国玺,自然在六枚玺印之外,天子共有七枚玺印。”《漠注》说:“玺,就是印。秦朝以前,臣下部用金或玉做印,龙虎印纽,随各人爱好而有不同。秦朝以后,称为玺,又惟独用玉做,臣下不能用。”漠代制度,皇帝黄赤色印绶,四种彩色花纹:黄色、赤色、淡青色、天青色。皇后金玺.印绶与皇帝相同。按礼制来说,士的印绶颜色像这样,是后代改变了古代的制度。吴国没有刻玉的丁匠,便用金做玺。孙皓就制造了六枚金玺。还有麟凤龟龙玺,驼马鸭头杂印,现在没有留存了。
光禄大夫、卿、尹、太子保、傅、大长秋、太子詹事,银章,青绶。给五时朝 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皇太子,佩金玺,龟形印纽,缍朱色绶带,四种彩色花纹:赤色、黄色、淡青色、天青色。赐给五时朝服,戴远游冠,也有三梁进贤冠。佩带瑜玉。
卫尉,则武冠。卫尉,江左不置。宋孝武孝建初始置,不检晋服制,止以九卿 皆文冠及进贤两梁冠,非旧也。司隶校尉、武尉、左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 击、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振威、奋威、扬威、广威、建武、振 武、奋武、扬武、广武、左右积弩、强弩诸将军、监军,银章,青绶。给五时朝服, 武冠,佩水苍玉。领军、护军、城门五营校尉、东南西北中郎将,银印,青绶。给 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
诸王,佩金玺,龟形印纽,缜朱色绶带,四种彩色花纹:赤色、黄色、淡青色、天青色.、赐给五时朝服,戴远游冠,也有三梁进贤冠。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
县、乡、亭侯,金印,紫绶。朝服,进贤三梁冠。
郡公,佩金章,玄朱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三梁冠,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太宰、太傅、太保、丞相、司徒、司空,佩金章,紫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三梁冠。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相国则绿线色绶带,三种彩色花纹:绿色、紫色、天青色。艘,草名,染物为绿色。大司马、大将军、太尉、秩位从公的将军,佩金章,紫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武冠。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郡侯,佩金章,青朱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三梁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鹰扬、折冲、轻车、扬烈、威远、宁远、虎威、材官、伏波、凌江诸将军,银 章,青绶。给五时朝服,武冠。奋武护军、安夷抚军、护军、军州郡国都尉、奉车、 驸马、骑都尉、诸护军将兵助郡都尉、水衡、典虞、牧官、典牧都尉、度支中郎将、 校尉、都尉、司监都尉、材官校尉、王国中尉、宜和伊吾都尉、监淮南津都尉,银 印,青绶。五时朝服,武冠。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各种名号的将军加称大者,征将军、镇将军、安将军、平将军、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征虏将军、冠军将军、辅国将军、龙骧将军,佩金章,紫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武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州刺史,铜印,墨绶。给绛朝服,进贤两梁冠。御史中丞、都水使者,铜印, 墨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谒者仆射,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 高山冠,佩水苍玉。诸军司马,银章,青绶。朝服,武冠。
贵嫔、夫人、贵人,佩金章,印文分别是“贵嫔之章”、“夫人之章”、“贵人之章”。都是紫色绶带。佩带于阗玉。
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侍郎、太子中庶子、庶子,给五时朝服,武冠。中书 侍郎,给五时朝服,进贤一梁冠。冗从仆射、太子卫率,铜印,墨绶。给五时朝服, 武冠。
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奸、容华、充华,佩银印,印文分别是“淑妃之印’、“淑媛之印”、“淑仪之印”、“修华之印”、“修容之印”、“修仪之印”、“婕妤之印”、“容华之印”、“充华之印”。都是青色绶带。佩带五彩琼玉。
虎贲中郎将、羽林监,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武冠。其在陛列及备卤簿, 鹖尾,绛纱谷单衣。鹖鸟似鸡,出上党。为鸟强猛,斗不死不止。复著鹖尾。
皇太子妃,佩金玺,龟形印纽,缍朱色绶带。佩带瑜玉。
北军中侯、殿中监,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武冠。护匈奴中郎将、护羌夷 戎蛮越乌丸西域戊己校尉,铜印,青绶。朝服,武冠。
诸王太妃、妃、诸长公丰、公主、封君。佩金印,紫色绶带。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
郡国太守、相、内史,银章,青绶。朝服,进贤两梁冠。江左止单衣帻。其加 中二千石者,依卿、尹。牙门将,银章,青绶。朝服,武冠。
诸士世子,佩金印,紫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两梁冠。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王。
骑都督、守,银印,青绶。朝服,武冠。
郡公侯太夫人、夫人,佩银印,青色绶带。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尚书左右丞、秘书丞,铜印,黄绶。朝服,进贤一梁冠。尚书秘书郎、太子中 舍人、洗马、舍人,朝服,进贤一梁冠。黄沙治书侍御史,银印,墨绶。朝服,法 冠。侍御史,朝服,法冠。
郡公侯世子,佩银印,青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两梁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关内、关中名号侯,金印,紫绶。朝服,进贤两梁冠。诸博士,给皁朝服,进 贤两梁冠,佩水苍玉。公府长史、诸卿尹丞、诸县署令秩千石者,铜印,墨绶。朝 服,进贤两梁冠。江左公府长史无朝服,县令止单衣帻。宋后废帝元徽四年,司徒 右长史王俭议公府长史应服朝服,曰:“《春秋国语》云:‘貌者情之华,服者心 之文。’岩廊盛礼,衣冠为大。是故军国异容,内外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