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初年的夷陵之败可以说提前宣告了蜀汉政权逐鹿中原的失败。蜀主刘备一意孤行,为了夺回荆州,非要和曾经的盟友孙权一决雌雄,而不是选择攻打篡汉的曹魏政权的雍州、凉州。刘备到底是怎么盘算的呢?
作为乱世枭雄,刘备是很有能力的,并不像演义说的那样,只会哭哭啼啼。而是一位比较优秀的军事将领,在乱世中取得一片天下。虽和关张亲如兄弟,对于有志向于天下的刘备来讲,私人关系肯定比不了获取整个天下更重要。刘备伐吴,是有他细致的盘算的,也是冒风险的。
相对关羽之死,失去荆州才是刘备最大的痛。作为独霸一方之人,他明白荆州的重要性,也知道荆州属于难守之地,所以他派蜀汉的王牌关羽去守。很可惜的是,关羽没有看清楚形势,被吕蒙偷袭。如果关羽不被偷袭,荆州还可以保留很长时间,成为蜀汉的重要战略据点,对于蜀汉伐吴、伐魏都有好处。很有可能刘备在益州稳定后,以荆州为据点讨伐曹魏,这实际上比后来的诸葛亮伐魏要好很多。原来的计划被彻底打乱,作为三国鼎立三方最弱的一方,面对失去荆州带来的影响,他必须通过一场战争来消除。否则益州不稳,忠于刘璋的力量会有动作,关张之仇不报,老部下会有想法,形势会很不稳固。刘备的真实想法不一定要打,是形势逼迫他,不得不打。
夺回荆州并不是刘备唯一的目的,刘备赌上老本去伐吴,肯定是有所图的。孙权在得到伐吴消息后,一再要和好,刘备坚决不接受。他知道,此时的孙权的压力比他大,一旦刘备全力伐吴,孙吴不得不进行分兵防备曹魏,而蜀汉因为益州特殊的情况,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守。放开手脚打,孙吴的主力并不敢应战,自己是很可以占便宜的。孙权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向曹丕称臣。曾经有人建言曹丕,指出孙权面对的窘境,希望能够在孙刘两强掐在一起的时候,趁机偷袭孙吴,占便宜,甚至灭了孙权,最次也能报赤壁之仇。想法是好的。曹丕之所以没有行动,是因为曹魏代汉,天下还不稳,内部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好,万一偷袭失败,容易动摇根基,而曹魏对外作战的主力军队在雍凉地区,从大西边调兵到大东面,战略意图早暴露了。因此,曹丕只能选择静观其变。这样就变成了孙刘之间公平的决斗,刘备一方毕竟根基浅,硬碰硬,输给孙权的面非常大。捡便宜就无从谈起了。
刘备的得力干将赵云就建议他,应该讨伐曹魏,曹魏是真正的汉贼,在道义上说的过去。问题是曹魏明显要强于蜀汉,而曹魏把防御的中心也放在了雍凉地区。刘备不傻,不会为了道义去做傻事。而且一旦和曹魏开战,刘备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孙吴敢偷袭荆州,就敢持续的抄刘备后路。在对雍凉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还容易丢掉外围仅剩的几个战略据点。而且雍凉的战略地位明显不如荆州高,曹魏的准备更充分。并且由益州到雍凉地区需要翻越秦岭,后勤保障无法做到位,难度更大,如果出现危险,容易全军覆没。
刘备虽然属于被动出战,表面是来找孙权报仇。实际上是为了趁孙权理亏,重新夺回荆州,甚至巩固战果。作为久经战阵的刘备来讲,没有便宜,没有利益,不会兴兵伐吴。当然,不可否认,刘备有意气用事的可能,从战前准备上看,蜀汉军队是准备不足的,再加上孙吴重用当时还不太出名的陆逊,刘备轻敌,致使火烧连营的情况出现。
刘备的意图是速战速决,这也符合刘备方面形势需要,战争耗下去,对于国力弱的一方的蜀汉,压力更大。陆逊认准了这一点,坚守不战,刘军的锐气和复仇意志在逐步消磨,对于孙吴军队的防备意识减弱,对峙状态由正月持续到七月,天气转热,刘军被迫安营在山林中,给陆逊火攻带来机会。
夷陵之战是一个转折点,蜀汉的形势急转直下,认识到问题严重的刘备一病不起,托孤诸葛亮,与孙权重修旧好,勉强维持偏安西南的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