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在哪里?流放地怎么挑出来的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五千年的历史中,流放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文化。中国古代有四大流放地,都位于偏远地区,那么这些流放地是以什么样的标准选出来的呢?

  湖北(房县)房陵流放文化

房陵,是中国四大流放地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流放到这里的都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从先秦到宋朝,就先后有两位皇帝十王一驸马一丞相共14人流放房陵。在任皇帝流放,后来又回去当皇帝的,历史上只有唐中宗李显一人,其余将相王候不是老死山林,便是被杀死在房县。这些帝王将相举家迁徙最多时达一万四千余人。

(一)、吕不韦、嫪毐4000余家流放房陵。

嫪毐,是战国末年秦国宦官,因太后宠幸,权势很大,门下有食客千余人,家僮数千人,秦王政8年(公元前239年)封长信候,以山阳和河西、太原两郡为封地。嫪毐与太后私混,生二子,为让儿子篡位,嫪毐、吕不韦与太后密谋发动政变。公元前238年4月,秦王政21 岁,按秦国制度需举行加冕典礼,这时,吕不韦、嫪毐以太后之印,召各郡兵卒进宫谋反。秦王政对吕不韦和嫪毐的举动早有察觉,并先下手,派兵捉拿叛军,嫪毐见事已败露,不甘坐毙,退守咸阳。秦王政杀死嫪毐的两个私生子后,将皇太后打入冷宫,罢免了吕不韦的官职,重用李斯等文武良才,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打咸阳,斩首数百,嫪毐败逃,秦王下令全国范围内悬赏捉拿嫪毐,不久嫪毐被捕,受车裂极刑,与吕不韦、嫪毐有关的亲属、家门、亲戚、朋友千余家一万四千余人全部流放房陵。终身不能做官。古时候一次流放一万四千余人,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二)、赵王迁

赵幽嫪王迁,是悼襄王最宠爱的儿子。公元前235年,悼蘘王死后,迁继位。赵国地处河北,兵多将广,地阔粮丰,秦国几次攻赵,均被赵国大将李牧击败。秦王政18年(公元前229年)秦王派著名大将王翦率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强攻一年无效。王翦分析,自从老将廉颇离开赵国后,支撑赵国军事门面的只有李牧一人了,要灭赵国必先除李牧。五翦深知赵王迁是头脑简单爱听谗言的人,便用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通过郭开离间赵王和李牧的关系,赵王听信谗言杀掉李牧,秦军乘乱而入占领邯郸,活捉赵王将其流放房陵。赵王到房陵后,住在城北一个山洞里,想起国破家亡的往事,不吃不喝,忧悲成疾,死于房县,安葬在城北山坡上,修有“赵王坟”。后人叹道:“赵王一旦到房陵,国破家亡百恨增,魂断章台归不得,夜来明月为谁升?”

(三)、张敖

张敖,是汉高祖刘邦的女婿。公元前202年嗣位为赵王。娶刘邦之女鲁元公主为王后。汉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北巡途经张敖管辖的赵国,张敖以下臣和女婿的双重身份行大礼、备盛宴、列长队隆重接待。刘邦瞧不起自已的女婿,当众羞辱张敖。张敖忍气吞声仍然和颜悦色。赵国相辅贯高、赵午见状怒不可竭,责怪赵王无用无能,发誓暗杀刘邦替赵王除口恶气。张敖闻言惊恐万状,当即咬破手指,指血言道:“你们跟我多年,怎敢说出这种话?先父亡国后,依赖皇帝才得以复国,我们的荣华富贵都是皇帝所赐,只能感恩报德不能有任何非礼之举。”贯高、赵午不服,私下商议复仇之事。汉高祖9年(公元198年)刘邦路过赵国准备留宿一夜,贯高、赵午派杀手乘机行刺。因贯高的仇人密报刘邦,行刺未遂,刘邦下令逮捕张敖、贯高、赵午等数十人,在狱中赵午自杀,贯高将行刺刘邦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已身上,并一再为赵王申冤。次年春刘邦赦免张敖,废为宣平候,流放房陵,鲁元公主和张敖病故后葬于房陵。

(四)、刘明、刘彭离

济川王刘明、济东王刘彭离弟兄二人。均为梁王之子。梁王刘武是汉文帝的次子,汉景帝的弟弟。因宫廷之争被汉景帝暗杀。公元前140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继位,称汉武帝。建元3年(公元138年)济川王刘明闯入中尉府杀死中尉,汉武帝将刘明废为庶人,流放房陵。自刘武被害后,刘武的三儿子刘彭离对朝廷极为不满,他们纠集了数十名亡命少年,在皇城脚下以杀人谋财为乐,先后杀死了一百多人,受害家属上书朝廷捉拿凶手,汉武帝派兵将凶手全部捉拿归案处以极刑。将刘彭离废为庶人,流放房陵,刘明和刘彭离兄弟二人后来均死于房陵。

(五)、刘勃

刘勃是汉武帝的孙子,其父刘舜病殁后传位于他,封为常山宪王。刘舜在世时荒淫无度,爱姬成群。对王后疏而远之。刘舜的长子刘悦是爱姬所生,刘舜有心立刘悦为太子,遭王后极力反对,王后以姬生之子不能继位为由,逼刘舜立刘勃为太子。刘舜由于荒淫过度,三十九岁染重病卧床不起,众姬床前守候,王后和太子则不闻不问,刘舜死后几天才入宫料理丧事,还没安葬,王后和太了就将宫内财产瓜分一尽,刘悦和众姬分文未得。

刘勃继位后,更加荒淫无道,不理国事。刘悦冒死状告刘勃,状纸曰:“王后、太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先王在世从不敬奉,先王病危从不探望,先王驾崩六日才归,太子继位后,饮酒私奸寻欢作乐,在先王病危时与私通女子同车环城过市,刘勃私结狐群狗党在光天化日之下胡做非为。”汉武帝见状纸后气愤之极,令刑部调查落实,并将王后和刘勃废为庶人,流放房陵。刘勃流放房陵后,汉武帝下诏:“常山宪王早亡,后妾不和,造孽诬争,陷于不义,以灭其国,朕甚感不安。如今刘勃母子已流放房陵,朕封宪王之子刘平三万户,为真定王。封刘商三万户,为泗水王。”

(六)、刘元

刘元是河间献王刘德的五子。刘德在世时,修学好古,酷爱字画,家藏名人真迹众多,他希望儿子继承父业,发扬光大。刘德有五个儿子,前四个儿子不幸早亡,只好由刘元继位。刘元继位后,不办正事,只图玩乐,他从民间挑选了几十个美女,封为贵妃,尽情玩乐仍不满足,又将已故的广陵历王,历王太子以及中山怀王的爱姬霸为已有。刘元玩弄女子十分残暴,先奸后杀。汉元帝建昭2年(公元前37年),大臣留贵代民请愿,上书朝廷,要求严惩刘元。汉元帝见状左右为难,心想刘德一生好学,德高望重,所生五子只剩一人,为保刘家香火免其死罪废为庶民,流放房陵。

(七)、房遗爱

房遗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乘龙快婿,宰相房玄龄之子,唐太宗治国有方,但管家不严,他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淫乱成性,招房遗爱为附马后,仍然奢縻淫乱,与寺庙辨机和尚长期通奸。每次进寺观与和尚私交时,公主事先安排两名漂亮宫女陪伴房遗爱。消息传出,唐太宗大怒,下旨杀死与公主私奸的和尚和奴婢,灭其九族,唐太宗病故后公主无哀容。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为避人嫌,封房遗爱为房州刺史,高阳公主随房遗爱到房州。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被流放房州地位下降,十分气恼。公元653年房遗爱和高阳公主在房州举兵谋反,唐高宗派兵入房州杀死房遗爱及其党羽,赐高阳公主自尽。

(八)、杜荷、薜灌

杜荷和薜灌均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婿,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在房州为官,招为驸马后,未回京城仍住在房州。杜荷与李世民的长子承干关系甚密,承干立为太子后,贪色漫游逐渐失宠,李世民准备立四太子李泰为太子,承干由此产生夺嫡之惧。公元643年,承干与杜荷、赵节、李安俨、候百集、汉王元昌等密谋发动宫廷政变,刺杀李世民簒取皇位。此举被李泰发现速告皇上,政变未遂。李世民当机立断,下令连夜发兵三路,一路到徐州抓赵节,一路赴临沂捉李安俨,一路去房州抓杜荷。不久,平息暴乱,承干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杜荷被杀,招城阳公主回宫。杜荷死后,李世民又招薜灌为驸马,城阳公主与杜荷感情很深,又在房州居住多年,改嫁后精神受挫,心烦意乱,信巫中邪。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贬薜灌为房州刺史,城阳公主随薜灌到房州住了8年,公元672年公主和驸马同时病故,双柩还京师。

(九)、李忠

李忠是唐高宗李治的长子,后宫刘氏所生,过继给王皇后,立为太子。武则天进宫后生了李弘,极力劝皇上废除李忠太子位,立李弘为太子,唐高宗为讨武后欢喜,遂下旨降李忠为梁王,赐甲弟、封二千户,贬任房州刺史。李忠到房州后,想起武后所为,胆颤心惊,日怕出门,夜做恶梦,每天着红妆,扮妇人,防刺客,后又装神弄鬼,自占凶吉。消息传到京城,唐高宗于660年7月将李忠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李忠到黔州后自溢而死。

(十)、李显

李显是武则天的三儿子,高宗死后继任皇位,称唐中宗。公元683年12 月,唐高宗病殁,唐中宗继位,改年号为嗣圣。尊武氏为皇太后,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此时,早就想当女皇的武则天,一心想废掉皇帝,只恨没有机会。684年1 月李显提拔皇后之父玄真为豫州刺史,并准备提升为侍中,授乳母之子五品官。中书令裴炎极力反对,并密报皇太后。684年2 月。皇太后宣旨,召文武百官于干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伟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勋勒兵入宫。皇太后当众宣旨废黜李显皇位,降为庐陵王,贬赴房州。皇太后废掉中宗后,立李旦为皇帝称睿宗,居于别宫,宫内大小政事皆决于皇太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皇太后干脆从幕后走上前台,身穿蟒袍当上女皇,改国号为周,自称武则天。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州14年,公元698年3 月召还回宫,705年复位登基,706年冬,武则天病逝,享年83岁,710年中宗李显被韦氏和安乐公主谋杀,享年55岁。

(十一)、朱友能

朱友能是梁太祖朱温的侄儿,开平元年(公元907年)5 月,朱温即位后,封朱友能为惠王。朱温在位6 年,后被亲子谋杀,干化3 年(公元913年)朱擐登基称未帝,封朱友能为陈州刺史。未帝登基第二年,德妃病故,将葬时,康王朱友孜派刺客夜入竽宫,行刺皇上,未帝拔剑还击,杀死刺客和朱友孜。当时朱友能任陈州刺史,陈州风俗败坏,以田乙、董乙为首的学佛者,自称天子,自立一法叫“上乘”,男女混杂,昼夜群聚,打家劫舍,无恶不做,朱友能与其同流合污。未帝发兵铲除了陈州恶棍,朱友能挺而走险,于贞明4年(公元918年)举兵谋反。未帝诏陜州留后霍彦威,宣义节度使王彦章,控鹤指挥使张汉杰讨伐朱友能。朱友能至陈留时,兵败,退守陈州,数月后投降。降为房陵侯,流放房陵。

(十二)、慕容彦超

慕容彦超为吐谷浑部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同胞弟弟,在唐明宗帐下任军校。唐晋之间,历任磁、单、濮、棣四州刺史。彦超性情傲慢与人不和,在濮州任刺史时,贪赃枉法,大量受贿,按律当斩。其兄刘知远时任后晋将领,河东节度使,从太原上章求救,才免其死罪,革除官职,流放房州。公元947年,刘知远乘契丹消灭后晋,人民反抗契丹军队暴行之际,起兵太原,攻入开封,自称皇帝建立后汉。刘知远当皇帝后,从房州召回彦超,封为镇宁军节度使。

(十三)、郭宗训

郭宗训是后周世宗的四子,天顺元年(公元947年)9月4 日,出生于澶州之府弟,六岁封为梁王,显德6年(公元959年)6 月世宗病殁,郭宗训即任,称周恭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时年12 岁。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正当北周君臣大摆宴席欢度新春之际,镇、定二州慌报辽国和北汉大军南下,边境告急。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伪,速派殿前都总检赵匡胤率兵征战。初三夜,行至陈桥驿宿营时,发动兵变,众推赵匡胤做皇帝。初四佛晓,赵匡胤回师京城,废除恭帝,自已当上皇帝,称宋太祖。封幼帝赵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建隆3 年(公元962年)又将幼帝母子流放房州,不久母亲去世。开宝6年(公元973年)春,宗训病故,终年25 岁。

(十四)、赵廷美

赵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弟,原名赵光美。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周建宋,当了皇帝,封赵廷美为元尹。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赵匡胤病殁,晋王赵光义即位,称宋太宗,封赵廷美为齐王,开封尹,其子女封为皇子皇女。公元979年2月,太宗伐汉,由赵廷美掌管军务。冬十月,论平汉功劳,进封赵廷美为秦王。公元981年,紫禹锡、赵容、杨守一等臣,密告秦王有篡权谋反之心,太宗问计于开国元老赵普,赵普说:“愿备枢轴,以察奸变”。经过周密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赵廷美的确有谋反之心。太宗遂罢免赵廷美开封尹职,降为西京留守,赐裘衣、犀带、绢万疋、银万两,以安其心。开封府李符说:“廷美既有篡位之心,是用钱买不回来的,久留京师必留后患,应远涉他乡,以防其变”。太宗降廷美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其妻楚国夫人张氏削去国封,随君入房州。983年10月,秦王赵廷美和夫人张氏赴房州,次年10月卒死,年38岁。太宗念兄弟之情,追封赵廷美为涪王,厚葬房州,其子德恭、德隆封为房州刺史,998年真宗继位后追封廷美为秦王,其妻张氏为楚国夫人。

海南的流放文化

对海南来说,这一切都是上天赏赐的福气。

多少文人豪杰被流放到海南这个自古被称为“天涯海角”的孤悬海外边陲蛮荒的偏安之地,为海南带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海南的发展。

早在两千年以前,三亚就已经归入中央朝廷管辖。三亚古称崖州。秦始皇时期,南方设置三郡,崖州就属于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汉两伏波将军平定南疆,在海南全境建置郡县,在三亚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在古代,因三亚远离帝京,孤悬海外,一直被认为是边陲蛮荒的“天涯海角”,长期被作为贬黜罪臣的流放之地。古代一批名臣学士因政治斗争被贬黜到三亚谪居,据典籍记载,从汉代到明朝,被贬黜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学士就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长年居留今崖城镇的水南村,包括唐高宗太子冼马兼侍读刘纳言、唐代两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太祖时的宰相卢多逊、宋仁宗时的宰相丁谓,南宋参知政事赵鼎、李光,秘书少监、起居郎胡铨,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广东电白名儒莫蔡等。他们大多是中原杰出人物,被蒙冤贬谪流放三亚期间,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推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谪臣胡诠被贬崖州后,寄居在水南村裴闻义家中,他缘结乡里,兴建学堂,亲自执教,“日以经训传经书为事”,为当地黎、汉村民培养了大批学子。据水南村民介绍,当地村民非常重视子女教育,自古以来就出了不少读书人,目前也是三亚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一个村庄,这与历代的名臣学士谪居于此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两千年的历史积淀,两千年的流陡不断。古代名臣被贬谪的悲歌与血泪,化成了无数的诗词歌赋与文章,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类精神财富。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这是三亚流放文化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

追寻历代名臣学士贬谪的足迹,细细地梳理他们寓居在三亚的生活故事,人们仿佛就走进了一个深邃迷离的历史时空隧道,让人领略到中国历史的悠远和三亚旅游文化的深刻厚重,这也许是许多中外游客慕名到三亚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一)苏东坡在海南

苏东坡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流放文化代表,一生都被流放他地,最后贬至天涯。苏轼是在绍圣四年(1097)贬谪到儋州(海南岛)的,关于他在流放海南岛的记忆一直流传至今。

⒈春梦婆答苏东坡。

苏公有诗云“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唯逢春梦婆”(《被酒独行》之三)春梦婆,宋代中和城东人,年70余,因她曾对苏轼说“翰林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而被苏轼称为“春梦婆”。传说,有一天苏公访友回来,路遇给丈夫送饭的春梦婆,便跟她开个玩笑:“云(pin)蓬松两腕粗,手携饭()去寻夫”。春梦婆便不加思索地答道::“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乎?”她一语击中苏公之内疚,苏公大吃一惊,连忙赔礼道歉,并夸赞此村妇才高口快。

⒉苏轼与黎舞

《东坡居儋歌》颂曰:“弦歌海滨垂无疆,儋之人士每叨光。儋人得师喜洋洋,先生当日奔忙忙。饥寒常在身前当,功名常在身后扬。” 苏轼在在由琼川前往昌化军途中,苏轼为宋时黎族山区急雨阵阵,风吹树动,山谷鸣响的壮丽景象所吸引,牵动了他丰富而敏感的乐舞“神经”,索性“戏作”道:“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苏轼曾对黎族的俏丽轻巧的舞蹈和数几十种曲调的黎歌给过极高的评价,我们从他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醉槟榔》;“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

⒊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中和镇北门外。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南宁军判彭云雷寻拓旧基,将“东坡祠”从桄榔庵迁移到载酒堂原址(即黎子云旧居处)重建,增扩大殿,更名“东坡书院”。经历代不断修缮,已具规模。先后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州城大难及“文革”浩劫中毁坏。直至1984年政府拨专款参照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书院平面图予以修缮恢复。

⒋载酒亭

载酒亭为苏东坡讲学的场所之一,位于堂前。双重飞檐,十二红柱撑绿瓦;上檐四角,五脊四坡歇山顶;下檐八角,角角相错翘尖飞。两侧莲池相依,倒映成趣。载酒亭门楣上有“先生悦之”匾额一块,堂中两侧有13块历代名人学者的诗文碑刻,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还有300余幅古今书画文献以及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彩图。后墙上有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浦江宋濂题字的著名壁刻《坡仙笠屐图》和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东坡在儋耳》的木版画,活脱脱再现苏公潇洒出尘的精神气质,博得中外游客的垂青。元代仁宗年间范椁所立的《东坡先生祠记》碑刻最为珍贵,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修建东坡祠的经过,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还有一块是明世宗嘉靖年间所立的七言诗碑,至今也有470多年的历史。

⒌桄榔庵

苏轼在琼期间,遭党羽湖南提举董必驱逐之苦,无室可居,处境十分凄凉。暂时借宿在学子黎子云的旧居(载酒堂前身)期间,众学子“躬泥水之役”,众乡亲“运甓畚土助之”,最后在镇南郊“竹身青叶海棠枝”的热带乔木桄榔林中盖茅屋三间安居下来,东坡先生在宽慰之余将茅庵名之为“桄榔庵”,并书题《桄榔庵铭》:“东坡居士谪于儋州,无地可居,偃息于桄榔林中,摘叶书铭,以记其处。”

桄榔庵旁(中间那棵椰树的左前方)有一清水塘,面积约十余亩,苏轼当年曾在此种植莲花和观赏莲花,并有诗篇留传后世:“城南有荒池,琐细谁复采。幽姿小芙蕖,香色独未改。”

⒍东坡井

当年,苏东坡居住在桄榔庵,见当地民众常年饮不洁之水而患疾,为了帮助乡亲解脱病痛缠身之苦,亲自带领乡民在桄榔庵附近打了一口水井。由于泉旺水甜,疾病便减少许多,乡亲们感激地称为“东坡井”。数百年来,石井沿壁磨出的数道深深痕迹,记忆着悠远的岁月,实为鱼水深情的写照,显现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谊,至今乡民仍在饮用。

⒎浮粟泉

在苏东坡“指凿”井泉的地方,有陆郡守带领百姓建亭纪念。东坡先生遇赦北归时应邀命名:泉为“浮粟泉”。在浮粟泉石碑前纯凈清澈的泉水注满了上下相连的三口方井,上为泉眼,中为滤池,下为饮水处。泉台有篆刻对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衿。”为叶汝兰借泉颂扬宋公谪居三载,淡泊名利静观自得的乐观态度。此泉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称,2001年,已被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宝”。

⒏洗心轩

洗心轩,分别是由明朝翁汝遇和清朝叶汝兰兴建。1916年朱为潮来海南任观察使时,在苏公祠东侧依高低起伏的地势兴建了占地10亩的琼园,“鸡蛋花”荫翳,花香四溢,“游仙洞”怪异,石径寻觅。茂林修竹错落交融,红墙绿瓦别致玲珑,为“浮粟泉”的环境增添了幽雅宁静的氛围。

烟瘴西南

提起潮州,就不能不提起地处潮州境内的瘴江,瘴江今天已经因为一个人而易名为韩江,这个人就是唐代的大诗人韩愈。

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韩愈是正统儒学大家。他以孔孟之道,反对盛极一时的佛门道院之玄学。宪宗十四年(819年),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书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因而被贬官流放到粤海之边的潮州。

在流放的路上,马过秦岭时韩愈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此诗,是写给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子的。字里行间,除了透骨的悲凉之外,还咏叹地预言: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出使的潮州瘴江。诗中表现了作者无罪被贬,英雄虽然失意,但仍刚正不阿的精神。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仅以唐代为例,文人中就有李白、白居易、骆宾王、刘长卿、柳宗元、宋之问、张九龄、王昌龄、刘禹锡、元稹……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可以这么说,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足迹,能与韩愈的生命旅痕媲美。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屠宰了牛羊猪狗等生灵,投入江中,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一向信奉神灵。因而驱鳄之举步履维艰。但生性执着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机遇,兴修水利,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怀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

韩愈还在潮州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革除当地的陈年陋习。当时的粤东,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为革除这种陋习付出了比驱鳄之举更为艰辛的努力,一扫沈积于粤东的千年恶习。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一个仕途败落的文人,能不顾自我伤痛而把疾苦黎民之痛苦放于其上,并拿出全部精力为其解痛者,华夏大地惟韩文公一人也!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据知,前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是从不到处随便题词的,但他却在韩愈祠宇的石牌楼上,亲笔写下“韩文公祠”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沿石阶攀登约百米,即韩文公祠宇中的主殿,韩愈雕像之上悬挂着“百代文宗”的牌匾,两个古代侍卫模样的泥塑,站在韩愈两旁陪伴着他的英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始自宋代苏轼,一直伸延到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笔者统计了一下,总共40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

黑龙江宁古塔流放文化

宁古塔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流放地。据介绍,宁古塔为蛮夷音,实意不是一个塔,而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原址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公元1666年迁到黑龙江省宁安市。明末清初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清朝顺治年间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

渤海文化、金元文化和宁古塔流放人文化被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誉为黑龙江三大历史文化亮点,这其中渤海文化和宁古塔流放人文化发源于牡丹江流域。据介绍,宁古塔流放人文化对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流放人不仅在这里种植粮食,还养蜂熬蜜,采药制药。一些文人雅士写诗著书,使这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在清朝时被发配到宁古塔,他组织的"七子诗会"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他写的散文集《意外集》是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

彭水郁山是唐朝流放之地,原属黔州府。

黔州唐朝南方流放之都

黔州,原名奉州,是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在今郁山所置,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改为黔州。

郁山一直为黔州府所在地,黔州府曾统领现重庆渝东南、贵州铜仁、湖北鄂西、湖南新晃、广西玉林等地。黔州因盐丹而繁荣,也成了朝廷被贬官员的主要流放地。

公元659年4月,唐太宗的舅子长孙无忌被降为扬州都督,安置于黔州,保留一品供给。7月,逼令无忌自缢,初葬于信宁乌江左岸,现此地人称“太子坟”。公元674年9月,追复官爵,迁葬昭陵。

公元660年5月,原高宗太子梁王李忠被流放黔州,囚于李承干故宅。公元664年12月,上官仪、王伏胜被诬陷谋反问成死罪,许敬宗等人诬告李忠为同谋,被高宗赐死于郁山,初葬今保家镇陈园村,次年收葬昭陵。

公元680年10月,唐太宗十四子李明被流放到黔州。公元682年,又被黔州都督谢佑假传圣旨,逼其自杀。公元710年,李明的灵柩才运回长安,陪葬昭陵。

公元688年,越王李贞反叛失败,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唐高祖的儿子)因同谋获罪,被流放黔州监禁。当年12月,囚车到达陈仓时,元轨命归黄泉。

此外,唐代史官柳芳、宋代大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等也曾被贬流放黔州。

太子承干暗中联络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没想到消息很快败露。贞观十七年,承干太子位被废,贬为庶人,流放郁山。

唐太子李承干为何会被流放郁山?他又是怎样从长安来到郁山的?蔡盛炽说:“这与李承干谋反政变失败和郁山当年的富饶有关。”

太宗有14个儿子,李承干是长子,另有四子魏王泰、九子李治等。承干自幼聪明伶俐,太宗对他很是喜欢。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太宗刚刚即位,便将年仅8岁的承干立为太子。起初,承干积极上进,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后来却慢慢沾染恶习,喜好声色,生活荒淫颓废。太宗动了废立之心,开始属意四子魏王泰。

魏王泰恃宠骄横,久有夺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设法取代太子长兄,但是另一方面却不知收敛,引起朝廷大臣不满。太子承干感觉到自己地位岌岌可危后,便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没想到消息很快败露。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六日,承干太子位被废,贬为庶人。

太宗为何将承干流放到黔州郁山?蔡盛炽说,因为在夏代之前,郁山都已开始发现和利用盐泉,盐一直是珍品,只有少数达官贵人才吃得上;郁山先秦时又开始采矿炼丹,而丹是提炼防止尸体腐烂的水银和让人延年益寿的仙丹的原料,同样珍贵。因盐丹,郁山发展成为南方富地。在唐代,更是道、州、县三级治所所在地,是今川、渝、黔、湘、鄂、桂六省市接合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干谋反,父亲唐太宗虽然极其气愤,但承干毕竟是他儿子,他不想赶尽杀绝,只想让承干远离京城,少惹是非。于是,太宗就将他流放到了郁山。

谋反失败后,承干先是被关在右领军府几个月。大约八月底至九月初,才与丫环可心等随从一道,被押着从长安上路,穿越秦岭、巴山,经西乡县子午镇,然后到汉中、达州、梁山(梁平)、垫江、乐温(长寿)、涪陵,再乘船沿乌江而上,过武隆、彭水,最后沿郁江逆流到郁山。因道路艰险遥远,承干又伤心绝望,精神萎靡不振,一路上走走停停,跋涉了近一个月,同年九月才抵达郁山。

太子郁山轶事

关于他的死因,史书无记载,但当地至今流传着三个版本,其中抑郁成疾版本最可信。

“承干到达郁山后,被安置进事前已备好的流所内。”蔡小荣说,该所位于开元寺附近(在现郁山镇政府周边),设施简陋,不但与皇宫有天壤之别,甚至不及当地富户居所。其建筑可惜现在已不在。他终日以泪洗面,闭门不出,茶饭不思,油盐不进,身如枯槁。

“我们这里有一道菜据传就是当时承干的随身丫环可心发明的。”蔡小荣说,承干在郁山整天不吃不喝,可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用尽各种烹调方法,不断变换口味,仍无济于事。

一天,可心边为承干做鸡肉丸子,脑子里边想着“怎么办”?调鸡蛋清时,她因走神,竟将蛋清调成了泡沫。剁鸡脯肉时,她再次走神,又将鸡肉剁成了肉末浆。她索性将二者混合搅拌,一起倒入汤中,没想到不但泡沫不散,反结成了白白的“豆花”。惊奇之余,可心加以佐料后品尝,味道细腻鲜美。进餐时,承干也一反常态,连吃了两碗。从此,“鸡豆花”这道美食便在郁山传播至今。蔡小荣称,郁山许多菜品都与鸡豆花一样做工精细,与周边地区饮食做法截然不同,究其原因,都与当时郁山的富饶及唐朝皇亲国戚流放郁山有关。

李承干被流放到郁山后,仅活了一年多,就死在了郁山。蔡小荣说,关于他的死因,史书无记载,但当地至今流传着三个版本。

版本一:相传他到达郁山后,多病,精神一直萎靡不振,长期中热毒,拉肚子。周边药铺郎中都看遍了,无人能治,最后脱水而死。

版本二:他被废流放到郁山后,对回京绝望,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喜色恶习不改。一天,他在河边看到一年轻美貌女子,一心想占有。女子不从,向山上狂奔。承干尾随其后紧追,追至小地名马颈子处后表明身份,女子被吓住,只得依了他。完事后,因累上加累,承干吐血而亡。百姓认为他自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后将他葬于死处。

版本三:承干被贬到郁山后,生活环境、政治待遇、心理落差都特别大。他满腹辛酸无处述说,特别是每当开元寺钟声敲响时,他就想到长安,想到父皇,想到昔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心疾难除,整日茶饭不思,油盐不进,最终抑郁成疾,无药可治,死在流所。

三个版本中,蔡盛炽和蔡小荣都推崇第三版本,因为被废遭贬,从太子到庶民,从皇宫到流所,对长期生活在深宫的承干来说,打击确实太大。

李承干是第一位被贬到彭水郁山的皇亲国戚。蔡小荣说,因为他和长孙无忌、李忠、李明等的到来,原本独立的郁山文化被融入了许多宫廷色彩。其间诞生了一些皇家特色建筑,万寿宫、文昌宫、紫云宫、玄天宫、开元寺、天池寺等“九宫十八庙”的建筑风格及工艺,周边地区从来未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版权所有©52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