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挥而就

    拼音:yī huī ér jiù 一挥而就朗读

    解译

    挥:挥动。就:成功,完成。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很快就完成了。也作“一挥而成”。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文思敏捷

    【英文】:finish a piece of writing or painting in a while

    【成语故事】:公元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题目是评论当时的政治问题,文天祥作文时连草稿也不打,一动笔就写,洋洋洒洒,一口气就写完,监考官王应璘见了,大吃一惊,当即向宋理宗推荐这个人才,被宋理宗钦定为状元

    结构:偏正式 感情:褒义词 字数:4字 年代:古代 热度:常用

    出处

    宋·孙觌《鸿庆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内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示例

    度尚令邯郸淳作文镌碑以记其事。时邯郸淳年方十三岁,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立石墓侧,时人奇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造句

    • 1、他沉思片刻,一挥而就,一只栩栩如生的虾便跃然纸上。
    • 2、他拿起笔,蘸饱了墨,一首七律,一挥而就
    • 3、他想都不想,一挥而就,一匹马跃然纸上。
    • 4、他深吸一口气,提起毛笔一挥而就写出了四个道劲有力的大字。
    • 5、她不假思索,提起笔来一挥而就
    • 6、由于他平时喜欢在写作上下功夫,所以不管写什么文章都可以信手拈来,一挥而就
    • 7、写几个字有何困难?待我一挥而就
    • 8、成功的论文无法一挥而就
    • 9、好的文学家要有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语气轻重,丝丝入扣的本事。
    • 10、那首诗是苏轼一挥而就写成的。

    成语故事

    《三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内容非常丰富。自南宋到民国,经元、明、清三朝的七百余年之中,这部书一直是儿童上学的启蒙书之一,几乎家喻户晓。但对于作者,了解的人就不多了。这部书的作者是南宋学者正应麟。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正应麟任会试主考官时发现的人才。正应麟向当时的皇帝宋理宗推荐文天祥的文章时说:“此人肝胆如铁石,文章如龟鉴。”意思是意志坚强如钢铁和石头,文章简直如同经典著作。文天祥这份殿试考卷一万多字,是不加思索一挥而就的。文章针对时弊作了全面中肯的针砭,令人读后耳目一新,有拨云见日的感受。文天祥的文章写得如此之好,又如此之快,一方面是文思敏捷,更重要的是他平日读书之外,留心天下大事,关注民间疾苦。文天祥中状元以后,被派到江西当地方官。后来元军逼近首都临安,文天祥把家产全部卖掉,充作军晌,并亲自率领部队赶到临安,准备与元军作战。文天祥到了临安,立即被任命为右丞相,并作为南宋使臣赴元营谈判。文天祥到了元营,怒斥元军首领背信弃义。元军首领理屈辞穷,恼羞成怒,强行将文天祥扣押。文天祥千方百计从元营脱身,一路饱经艰险,到达江西,集合南宋官军,奋起抵抗元兵。他转战广东、福建,几次给敌军以沉重打击,最终因敌众我寡,不幸兵败被俘。元军将领张弘范原是宋军将领,他投降了元兵,又劝文天祥归顺。文天祥把过零丁洋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抄给他,表明心迹。全诗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诗,知道文天祥绝不会屈服,便将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几次自杀不成,绝食七天七夜没有饿死。在狱中还写下《正气歌》,这首诗现在读起来还令人肃然起敬。文天祥终因宁死不降被元兵杀害,以他自身的壮举谱写了又一首“正气歌”。

    成语接龙

    以"就"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地正法: 正法:执行死刑。在犯罪的当地执行死刑。

    事论事: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现常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

    坡下驴: 指找个台阶下,不至于尴尬。

    地取材: 就:随。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单位的潜力。

    实论虚: 实:指具体工作。就实际工作或具体事情来看政治、方向、路线、人的立场和人生观。

    以"一"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天下第: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知行合: 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百里挑: 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

    九九归: 归:珠算的一种除法。比喻绕了不少圈子,归根到底,又回到了本源。

    表里如: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版权所有©52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