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不顾身

    拼音:fèn bù gù shēn 奋不顾身朗读

    解译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勇往直前

    结构:偏正式 感情:褒义词 字数:4字 年代:古代 热度:常用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文选·奏弹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顾义勇;奋不顾命。”

    示例

    部下弟子,虽不敢谓久经训练,有勇知方,惟大义所在,却是奋不顾身。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造句

    • 1、他奋不顾身跳进急流,奋力抢救落水儿童。
    • 2、警察叔叔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把落水儿童救上岸。
    • 3、黄继光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的暗堡。
    • 4、为了抢救落水儿童,他奋不顾身地跳进激流。
    • 5、他奋不顾身跳进湖中,救出落水儿童,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全校师生学习。
    • 6、看见有个小孩掉进湖里,几个共青团员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把孩子救了上来。
    • 7、水灾时国军官兵奋不顾身到灾区帮助民眾撤离,灾后大家备了箪食壶浆,感谢他们。
    • 8、爱是我的信仰,我愿为它奋不顾身
    • 9、虽然天气恶劣,但救难队员仍奋不顾身,深入山区搜救。
    • 10、幸亏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才把落水儿童抢救上来。

    成语故事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成语接龙

    以"身"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体力行: 身:亲自。体:体验。力:努力。行:实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临其境: 身:亲身。临:到。境: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也作“身历其境”。

    在曹营心在汉: 汉:汉朝。原指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的部将关羽身陷曹营,心里却想着刘备。后比喻人在这里,心却在另外一个地方。

    先士卒: 身:自己。士、卒:泛指士兵。原指作战时,将帅亲自上阵,冲在士兵前面。现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不由己: 由:听从,顺从。自己的身体不听从自己的支配。形容自身的行动不能由自己作主。

    以"奋"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韬光俟: 指掩藏才智,待时奋起。《晋书·慕容垂载记》:

版权所有©52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