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耻下问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不耻下问朗读

    解译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用法

    【歇后语】:孔夫子拜师

    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虚心求教

    【英文】:do 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the rank and file

    结构:紧缩式 感情:褒义词 字数:4字 年代:古代 热度:常用

    出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示例

    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造句

    • 1、因为他不耻下问,所以他能把各种事情都处理得很好。
    • 2、在学习当中,遇到问题要不耻下问
    • 3、对学过的东西要温故知新,对不认识的东西要不耻下问,对于学习要学而不厌。
    • 4、不耻下问是一种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 5、要有求知的渴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
    • 6、你如果要学习,就要不耻下问
    • 7、由于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风,当被问及学习态度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8、三人行必有我师,有问题要不耻下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9、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矫揉造作。
    • 10、孔子遇到不懂得东西就不耻下问,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成语故事

    解释: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接龙

    以"问"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心无愧: 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鼎中原: 鼎:指古代夏禹铸造的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心有愧: 问心:问问自己;愧:惭愧。自己问自己,心中感到不安。指做了对不住别人的事。

    诸水滨: 滨:水边。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含贬义

    羊知马: 先打听羊的价钱,即可推知马的价钱。比喻从侧面推敲以得知事实真相。

    以"不"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进可替: 指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同“进可替否”。

    献可替: 献:进,提出;可:正确的;替:废,更换;不:通“否”,错误的。指劝善归过,提出兴革的建议。

版权所有©52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