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薪救火

    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 抱薪救火朗读

    解译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

    【英文】:carry faggots to put out a fire

    【俄文】:носить дровá на пожáр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魏国曾经多次受到秦国的进攻,每次均是割地求和。魏安王四年秦国打败魏、赵、韩三国联军,魏安王又想用割地求和这种抱薪救火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不听苏代"联六国抗秦"的建议,终于被秦所灭

    结构:连动式 感情:中性词 字数:4字 年代:古代 热度:常用

    出处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示例

    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抱薪救火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造句

    • 1、他一生谨慎,说话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也都是字斟句酌;为人处事从不刚愎自用,更不会做抱薪救火的蠢事。
    • 2、我们做事要讲究方法,不能抱薪救火
    • 3、他们俩吵架,你不劝,反而也加进去,你简直是抱薪救火
    • 4、他们斗得这么激烈,是因为你那次调解不当,有如抱薪救火
    • 5、你这种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走向歪路。
    • 6、股市都已崩盘了,分析师还在劝投资人继续加码,岂不是在抱薪救火
    • 7、立委批评金钱外交就如同抱薪救火,对方有所仗恃,当然予取予求了。
    • 8、他都因签彩券亏空了许多钱,竟还想签注更多来补救,真是抱薪救火,奇笨无比!

    成语故事

    <>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好扩大自己的领土。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乒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阻,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最后真的就像苏代说的一样,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了魏国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国就被秦国消灭了。

    成语接龙

    以"火"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中取栗: 栗:栗子。据法国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里说,猴子骗猫取火中的栗子,结果取出后被猴子吃了,猫却因此被烧掉了脚上的毛。后用“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吃了苦头,却没有得到好处。

    眼金睛: 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树银花: 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上浇油: 见“火上加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也说火上浇油。[近]推波助澜。[反]釜底抽薪。

    上加油: 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也说火上浇油。[近]推波助澜。[反]釜底抽薪。

    以"抱"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左拥右: 形容人姬妾多(多见于旧小说)。

    恫瘝在: 恫:也作“痌”,病痛。瘝:疾苦。像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样。比喻把人民大众的疾苦放在心上。

    痌瘝在: 痌瘝:病痛,比喻疾苦;在抱:在胸怀中。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明月入: 抱:怀抱。比喻美好的情景进入心怀,心胸开阔明朗。

    琵琶别: 琵琶:一种乐器名。旧指妇女改嫁。也比喻另有新欢。

版权所有©52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