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郡二
○南豫州 豫州 江州 青州 冀州 司州
○南豫州 豫州 江州 青州 冀州 司州
南豫州刺史,晋伐自江左南渡以来胡寇强盛,豫出地区沦陷,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才从谯城退还寿春。成帝咸和四年,暂借地重置豫州,庾亮任刺史,州治在芜湖。咸康四年,毛宝任刺史,州治在邾城。六年,荆州刺史座翼镇守武昌,兼领豫州。八年,庾怿任刺史,又驻镇芜湖。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赵胤驻镇牛渚。二年,刺史谢尚驻镇芜湖;四年,进驻寿春;九年,谢尚又驻镇历阳;十一年,进驻马头。升平元年,刺史谢奕戍守谯。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真从谯退守寿春。简文咸安元年,刺史桓熙戍守历阳。孝武宁康元年,刺史桓冲戍守姑孰。立五十年,刺史硃序戍守马头。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守历阳。安帝义熙二年,刺史刘毅戍守姑孰。宋武帝想开拓河南,平定豫土地区,九年,分割扬州的大江以西、大雷以北地区,都划属豫州,豫辖境的基址就这样奠定了。十三年,刺史刘义庆驻镇寿阳。永初三年,分割淮所辖以东地区为南豫州,治所在历阳;淮西以西地区便为豫州。文帝元嘉七年,将二豫州合并,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又分。五年,分割扬州所属的淮南、宣城归南豫州管辖,将治所迁至姑孰。明帝泰始二年又合并,而将淮南、宣城还归扬州管辖。当年九月又将二豫州分开,治所仍在历阳。三年五月又合。四年,以扬州的淮南、宣城为南豫州,治所在宣城,五年,撤销南豫州建置。当时淮河以西的地区,都已经被敌寇占领了。七年,又分历阳、淮阴、南谯和南兖州的临江建立南豫州。泰豫元年,以南汝阴划属豫州,将豫少的庐江划归南豫州。按淮束从宋武帝永初年间至孝武帝大明年间,便属于南豫州,虽然南豫州和豫州常有分合,而分开的时间居多。自从明帝泰始年间丧失淮西之后,便又于淮东分立两个豫州。现在的南豫州以淮束为辖境,不再分两个豫州,读者按照这个原则推寻淮束地域,便能找到泰始年间两个豫州的分域了。徐氏的《州郡志》记载南豫州领有十三郡,六十一县。三万七千六百零二户,二十一万九千五百口。现在的南豫州领有十九郡,九十一县。距离京都水路有一百六十里。
南豫州刺史,晋江左胡寇强盛,豫部歼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始自谯城 退还寿春。成帝咸和四年,侨立豫州,庾亮为刺史,治芜湖。咸康四年,毛宝为刺 史,治邾城。六年,荆州刺史庾翼镇武昌,领豫州。八年,庾怿为刺史,又镇芜湖。 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赵胤镇牛渚。二年,刺史谢尚镇芜湖;四年,进寿春;九年, 尚又镇历阳;十一年,进马头。升平元年,刺史谢奕戍谯。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 真自谯退守寿春。简文咸安元年,刺〔史桓熙戍历阳。孝武宁康元年,刺〕史桓冲 戍姑孰。太元十年,刺史硃序戍马头。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历阳。安帝义熙二年, 刺史刘毅戍姑孰。宋武帝欲开拓河南,绥定豫土,九年,割扬州大江以西、大雷以 北,悉属豫州,豫基址因此而立。十三年,刺史刘义庆镇寿阳。永初三年,分淮东 为南豫州,治历阳;淮西为豫州。文帝元嘉七年〔合二豫州为一,十六年又分,二 十二年又合,考武大明三年〕,又分。五年,割扬州之淮南、宣城又属焉。徙治姑 孰。明帝泰始二年又合,而以淮南、宣城还扬州。九月又分,还治历阳。三年五月, 又合。四年,以扬州之淮南、宣城为南豫州,治宣城,五年罢。时自淮以西,悉没 寇矣。七年,复分历阳、淮阴、南谯、南兗州之临江立南豫州。泰豫元年,以南汝 阴度属豫州,豫州之庐江度属南豫州。按淮东自永初至于大明,便为南豫,虽乍有 离合,而分立居多。爰自泰始甫失淮西,复于淮东分立两豫。今南豫以淮东为境, 不复于此更列二州,览者按此以淮东为境,推寻便自得泰始两豫分域也。徐志领郡 十三,县六十一,户三万七千六百二,口二十一万九千五百。今领郡十九,县九十 一。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历阳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从淮南分出设置,属扬州管辖,安帝时划归豫州。《永初郡国志》衹载历阳、乌江、龙亢三县,何、徐的《州郡志》又有酆、雍丘二县。现在领五县。有三千一百五十六户,一万九千四百七十口。
历阳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淮南立,属扬州,安帝割属豫州。《永初郡国》 唯有历阳、乌江、龙亢三县,何、徐又有酂、雍丘二县。今领县五,户三千一百五 十六,口一万九千四百七十。
历阳令,汉代设置的县,属于九江。
历阳令,汉旧县,属九江。
乌江令,两汉无此建置,《晋书》记载有乌江,《太康地志》上乌江属淮南。
乌江令,二汉无,《晋书》有乌江,《太康地志》属准南。
龙亢令,汉代的旧名,属于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属于谯。束晋渡江后设立。
龙亢令,汉旧名,属沛郡,《晋太康地志》属谯。江左流寓立。
雍丘令,汉代的旧名,属于陈留。束晋南渡后立,先归属秦郡,宋文帝元嘉八年改属历阳。
雍丘令,汉旧名,属陈留。流寓立,先属泰山郡,文帝元嘉八年度。
郑令,汉代属于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归属谯。东晋时设立,宋文帝元嘉八年改属历阳。
酂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度。
南谯太守,谯郡另见。晋孝武帝太元年间,于淮南用北方郡县旧名借地重置郡县,后来又分割淮南郡县的部分地区使借地重置的郡县都有了实际管辖的土地。《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志》载南谯太守管辖地又有郑县,但何氏、徐氏的《州郡志》都没有记载。现在领有六县。四千四百三十二户,二万二千三百五十八口。距离州城水路有五百四十里,陆路有一百七十里。距离京都水路七百里。陆路五百里。
南谯太守(谯郡别见),晋孝武太元中,于淮南侨立郡县,后割地志咸实土。 《郡国》又有酂县,何、徐无。今领县六,户四千四百三十二,口二万二千三百五 十八。去州水五百四十,陆一百七十;去京都水七百,陆五百。
山桑令,西汉时属沛郡,束汉时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郡。
山桑令,前汉属沛,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
谯令,汉代属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属谯邓。
谯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
铚令,汉代隶属沛郡,《晋太康地志》上隶属谯郡。
铚令,汉属沛,《晋太康地志》属谯。
扶阳令,前汉时隶属沛郡,后汉及《晋太康地志》均无此县。
扶阳令,前汉属沛,后汉、《晋太康地志》并无。
蕲令。另见。
蕲令。(别见)
城父令,前漠时属沛郡,后汉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上属谯郡。
城父令,前汉属沛,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
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割淮南国而设置。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又撤销六安国将它并入庐江。领有三县。户一千九百零九,人口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七。距州治水路有二千七百二十里,陆路有四百七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一百里,陆路有六百三十一里。
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淮南国立。光武建武十三年,又省六安国以并焉。 领县三,户一千九百九,口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七。去州水二千七百二十,陆四百七 十;去京都水一千一百,陆六百三十一。
潜令,汉代旧县。
灊令,汉旧县。
舒令,汉代旧县。
舒令,汉旧县。
始新令,《永初郡国志》及何志都无记载,途氏的《州郡志》上有始新左县,明帝泰始三年设置。
始新令,《永初郡国》、何并无,徐有始新左县,明帝泰始三年立。
南汝阴太守,汝阴郡另见。束晋设立。领有五县。户二千七百零一,人口一万九干五百八十五。距州治陆路有三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里,陆路五百三十里。
南汝阴太守(汝阴郡别见),江左立。领县五,户二千七百一,口一万九千五 百八十五。去州陆三百;去京都水一千,陆五百三十。
汝阴令,另见。所治理的地方就是二汉、晋代的合肥县,后来撤销。
汝阴令(别见),所治即二汉、晋合肥县,后省。
慎令,汉代隶属这汝南,《太康地志》上属汝阴郡。
慎令,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汝阴。
宋令。另见。
宋令。(别见)
阳夏令,前汉时属进淮阳,后汉时属陈。《晋太康地志》记载陈县隶属梁郡,并无阳夏县。另外《晋太康地志》上说,惠帝永康年间恢复设置屋夏。《永初郡国志》、包压《州郡志》都说屋夏隶属南梁郡,徐志记载阳夏属南汝阴。
阳夏令,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陈令属梁,无复此县。又晋 地志,惠帝永康中复立。《永初郡国》、何并属南梁,徐志属此。
安阳令,另见。《永初郡国志》、何志上都属南梁,徐志记载属南汝阴。
安阳令(别见),《永初郡国》、何并属南梁,徐属此。
南粱太守,梁郡另见。晋孝武帝太元年间,于淮南暂借地重置南梁郡,晋安帝时才实际领有淮南旧地,隶属徐州。宋武帝永初二年,仍旧归属南豫州,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废置而改属西豫州,改名为淮南,大明八年,恢复隶属南豫州。《永初郡国志》又有虞、阳夏、安丰三县,都另见。何氏志、徐氏志无安丰县,又有义昌县而都没有宁陵县。现在领有九县。户六千二百一十二,人口四万二千七百五十四.距州治水路有一千八百里,陆路五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七百里,陆路七百里。
南梁太守(梁郡别见),晋孝武太元中,侨立于淮南,安帝始有淮南故地,属 徐州。武帝永初二年,还南豫,孝武大明六年废属西豫,改名淮南,八年复旧。 《永初郡国》又有虞、阳夏、安丰三县(并别见)。何、徐无安丰;又有义昌而并 无宁陵县。今领县九,户六千二百一十二,口四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去州水一千八 百,陆五百;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陆七百。
睢阳令,汉代旧名。孝武帝大明六年,改名为寿春,八年恢复旧名。前废帝永光年问曾将义宁、宁昌二县并入睢阳县。所治理的地区就是两汉、晋代的寿春县,后来被撤销。
睢阳令,汉旧名。孝武大明六年,改名寿春,八年复旧。前废帝永光有义宁、 宁昌二县并睢阳。所治即二汉、晋寿春县,后省。
蒙令。另见。
蒙令。(别见)
虞令,漠代旧名。
虞令,汉旧名。
谷熟令,汉代旧名。
谷熟令,汉旧名。
陈令,前汉时属淮阳郡,后汉时属陈郡,《晋太康地志》上属梁郡。
陈令,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
义宁长,何氏志无,徐氏志有,宋末又设置。
义宁长,何无,徐有,宋末又立。
新汲令,漠代旧名,隶属颖川郡。
新汲令,汉旧名,属颍川。
崇义令,《永初郡国志》载由羌人开始设置。
崇义令,《永初郡国》羌人始立。
宁陵,另见。徐氏志成书后所设立。
宁陵(别见),徐志后所立。
晋熙太守,晋安帝时分割庐江郡而设立。领有五县。户一千五百二十一,人口七千四百九十七。距州治陆路有八百里,无水路可通。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二百里,无陆路可通。
晋熙太守,晋安帝分庐江立。领县五,户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七千四百九十七。 去州陆八百,无水;去京都水一千二百,无陆。
怀宁令,晋安帝时设立。
怀宁令,晋安帝立。
新冶令,晋安帝时设立。
新冶令,晋安帝立。
阴安令,汉代旧名,隶属魏郡,《晋太康地志》上属顿丘。
阴安令,汉旧名,属魏郡,《晋太康地志》属顿丘。
南楼烦令,《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未记载。
南楼烦令,《永初郡国》、何、徐志无。
太湖左县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因为豫部的蛮民设立左面、吕亭二县,隶属晋熙郡,后来撤销,明帝泰始二年恢复设立。
太湖左县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太湖、吕亭二县,属晋熙,后 省,明帝太始二年复立。
弋阳太守,弋阳原本是县名,隶属汝南郡,魏文帝时分割出来设置弋阳郡。领有六县。户三千二百七十五,人口二万四千二百六十二。距州治陆路有一千一百里,距京都水路阙文。
弋阳太守,本县名,属汝南,魏文帝分立。领县六,户三千二百七十五,口二 万四千二百六十二。去州陆一千一百,去京都水(阙)。
期思令,汉代旧县。
期思令,汉旧县。
弋阳令,汉代旧县。
弋阳令,汉旧县。
安丰令,旧为郡,晋安帝时合并为县。
安丰令,旧郡,晋安帝并为县。
乐安令,新设置。
乐安令,新立。
茹由令,新设置。
茹由令,新立。
安丰太守,魏文帝时分割庐江郡而设立。江左置立为借地设置的郡,晋安帝时撤郡并为县,隶属弋阳郡,宋末恢复为安丰郡。
安丰太守,魏文帝分庐江立。江左侨立,晋安帝省为县,属弋阳,宋末复立。
安丰令,《前汉地理志》无记载,后汉时属庐江郡。
安丰令,《前汉地理志》无,后汉属庐江。
松滋令。另见。
松滋令。(别见)
汝南太守。另见。
汝南太守。(别见)
上蔡侯相。另见。
上蔡侯相。(别见)
平舆令。另见。
平舆令。(别见)
北新息令。另见。
北新息令。(别见)
真阳令。另见。
真阳令。(别见)
安城令。另见。
安城令。(别见)
南新息令。另见。
南新息令。(别见)
临汝令,汉代旧名。
临汝令,汉旧名。(别见)
阳安令。另见。
阳安令。(别见)
西平令。另见。
西平令。(别见)
瞿阳令。另见。
瞿阳令。(别见)
安阳令。另见。
安阳令。(别见)
新蔡太守。另见。
新蔡太守。(别见)
鲷阳令。另见。
鲖阳令。(别见)
固始令。另见。
固始令。(别见)
新蔡令。另见。
新蔡令。(别见)
东苞信令。另见。
东苞信令。(别见)
西苞信令,徐氏志上南豫衹有一个苞信,可能是后来借地立县时分成东西。
西苞信令,徐志南豫唯一苞信,疑是后侨立所分。
东郡太守,另见。《永初郡国志》无苌平县、父阳而有扶沟,另见。何氏志无阳夏、扶沟,徐氏志无阳夏。
东郡太守(别见),《永初郡国》无苌平、父阳而有扶沟(别见);何无阳夏、 扶沟,徐无阳夏。
项城令。另见。
项城令。(别见)
西华令。另见。
西华令。(别见)
阳夏令。另见。
阳夏令。(别见)
苌平令。另见。
苌平令。(别见)
谷阳令。另见。
谷阳令。(别见)
南顿太守,另见。兼治理陈郡。
南顿太守(别见),帖治陈郡。
南顿令。另见。
南顿令。(别见)
和城令。另见。
和城令。(别见)
颖川太守。另见。
颍川太守。(别见)
邵陵令。另见。
邵陵令。(别见)
临颖令。另见。
临颍令。(别见)
曲阳令。另见。
曲阳令。(别见)
西汝阴太守,《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上都没有西汝阴郡。
西汝阴太守,《永初郡国》、何、徐并无此郡。
汝阴令。另见。
汝阴令。(别见)
安城令。另见。
安城令。(别见)
楼烦令。另见。
楼烦令。(别见)
宋令。另见。
宋令。(别见)
汝阳太守。另见。
汝阳太守。(别见)
汝阳令。另见。
汝阳令。(别见)
武津令。
武津令。
陈留太守,另见。《永初郡国志》无浚仪、封丘县而有酸枣县,何氏志、徐氏志无封丘、尉氏县。
陈留太守(别见),《永初郡国》无浚仪、封丘,而有酸枣,何、徐无封丘、 尉氏。
浚仪令。另见。
浚仪令。(别见)
小黄令。另见。
小黄令。(别见)
雍丘令。另见。
雍丘令。(别见)
白马令。另见。
白马令。(别见)
襄邑令。另见。
襄邑令。(别见)
封丘令,汉代旧名。
封丘令,汉旧名。
尉氏令。另见。
尉氏令。(别见)
南陈左郡太守,宋少帝景平年间撤销此郡,将宋百姓分别隶属南梁、汝阴郡,而《永初郡国志》无记载,不知是何原因。孝建二年因为蛮户的原因恢复设置。分割赤官左县设蓼城左题。领有二县。乐疑有误大明八年,撤销郡的建制,就将郡名用于县名,为南陈左县,隶属直达阴郡。
南陈左郡太守,少帝景平中省此郡,以宋民度属南梁、汝阴郡,而《永初郡国》 无,未详。孝建二年以蛮户复立。分赤官左县为蓼城左县。领县二。乐(疑)大明 八年,省郡,即名为县,属陈左县。
边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因为豫置酗部蛮民设置茹由、乐安、光城、雩娄、史水、开化、边城七县,隶属弋阳郡。徐氏志有边城郡,领有雩娄、史水、开化、边城四县。大明八年撤边城郡为县,属弋阳郡,后来又恢复设边城郡。领有四县。户四百一十七,人口二千四百七十九。
边城左郡太守,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茹由、乐安、光城、雩娄、 史水、开化、边城七县,属弋阳郡。徐志有边城郡,领雩娄、史水、开化、边城两 县。大明八年,复省为县,属弋阳,后复立。领县四,户四百一十七,口二千四百 七十九。
雩娄令,两汉时属庐江郡,《晋太康地志》说属安丰。
雩娄令,二汉属庐江,《晋太康地志》云属安丰。
开化令。
开化令。
史水令。
史水令。
边城令。
边城令。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无记载。按《起居注》,大明八年,撤销光城左郡,将它改为县,隶属土压幽,可能是去塱年间分割主垦幽所设置的。主塱八年又撤销,后来又恢复设立。
光城左郡太守,《永初郡国》、何、徐并无。按《起居注》,大明八年,省光 城左郡为县,属弋阳,疑是大明中分弋阳所立。八年复省,后复立。
乐安令。
乐安令。
茹由令。
茹由令。
光城令。这三县,徐氏志上都属弋阳。
光城令。此三县,徐志属弋阳。
豫州刺史,后汉时治所在谯,魏时治所在边南安成,晋平定吴后治所在陈国,晋江左时的治所已列于上文。《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上都说治所寄设在睢阳,而管辖的郡县在淮河以西。徐氏志上又有边城,另见南豫州。何氏志上又有初安、绥城二郡。初安领有新怀、怀德二县,绥城领有安昌、招远二县,都说足新设立的。金区志上没有记载,那就是在徐氏志成书前已撤销了。逸州领有十郡,四十三县。户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九,人口一十五万零八百三十九。
豫州刺史,后汉治谯,魏治汝南安成,晋平吴后治陈国,晋江左所治,已列于 前。《永初郡国》、何、徐寄治睢阳,而郡县在淮西。徐又有边城,别见南豫州。 何又有初安、绥城二郡,初安领新怀、怀德二县,绥城领安昌、招远二县,并云新 立。徐无,则是徐志前省也。领郡十,县四十三,户二万二千九百一十九,口一十 五万八百三十九。
汝南太守,汉高帝时设立。领有十一县。户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一,人口八万九千三百四十九。距州治水路有一千里,陆路七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三千里,陆路一千五百里。
汝南太守,汉高帝立。领县十一,户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一,口八万九千三百四 十九。去州水一千,陆七百;去京都水三千,陆一千五百。
上蔡令,漠代旧县。
上蔡令,汉旧县。
平乐令,汉代旧县。
平乐令,汉旧县。
北新息令,汉代旧县。
北新息令,汉旧县。
慎阳令,汉代旧县。《永初郡国志》及徐氏志都作真阳。
慎阳令,汉旧县。《永初郡国》及徐并作真阳。
安成令,汉代旧县。
安成令,汉旧县。
南新息令,汉代旧县。
南新息令,汉旧县。
朗陵令,汉代旧县。
朗陵令,汉旧县。
阳安令,漠代旧县。
阳安令,汉旧县。
西乎令,汉代旧县。
西平令,汉旧县。
瞿阳令,汉代旧县作濯阳。
瞿阳令,汉旧县,作灈阳。
安阳令,汉代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为南安阳。新蔡太守,晋惠帝时分割汝阴郡而设置,现在兼领汝南郡.领四县.户二千七百七十四,人口一万九千八百八十。距州治陆路有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二千五百里,陆路一千四百里。
安阳令,汉旧县。晋武太康元年,改为南安阳。
鲖阳令,汉代旧县。晋成帝咸康二年并入新蔡,后来又设立。
新蔡太守,晋惠帝分汝阴立,今帖治汝南。领县四,户二千七百七十四,口一 万九千八百八十。去州陆六百;去京都水二千五百,陆一千四百。
固始令,足原名寝丘的地方。汉光武帝时改名。晋成帝咸康二年并入新蔡,后来又设立。
鲖阳令,汉旧县。晋成帝咸康二年,省并新蔡,后又立。
新蔡令,汉代旧县。
固始令,故名寝丘之地也。汉光武更名。晋成帝咸康二年,并新蔡,后又立。
苞信令,前汉无此县,后汉时隶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上属汝阴。后漠《郡国志》、《晋太康地志》上都作“褒”。
新蔡令,汉旧县。
谯郡太守,何氏志记载原属沛郡,魏明帝时分割沛郡而设立。按王粲诗说:“已经进入谯郡的地界,辽阔开朗使人消除了忧愁。”王粲是建室年间死去的,姜逊不是魏旦随时设置的造件事就很清楚了。《永初郡国志》无长垣县。现在领六县。户一千四百二十四,人口七千四百零四。距州治陆路有三百五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二百里。
苞信令,前汉无,后汉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汝阴。后汉《郡国》、《晋 太康地志》并作“褒”。
蒙令,汉代旧县,属梁郡。
谯郡太守,何志故属沛,魏明帝分立。按王粲诗:“既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粲是建安中亡,非明帝时立明矣。《永初郡国》无长垣县。今领县六,户一千四百 二十四,口七千四百四。去州陆道三百五十;去京都水二千,陆一千二百。
蕲令,漠代旧县,属沛郡。
蒙令,汉旧县,属沛。
宁陵令,前汉时隶属陈留,后汉及《晋太康地志》隶属梁郡。
蕲令,汉旧县,属沛。
魏令,原先的魏郡,安置流落到此居住的人户而设立。
宁陵令,前汉属陈留,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梁。
襄邑令。
魏令,故魏郡,流寓配属。
长垣令,汉代旧县,隶属陈留。《永初郡国志》无记载。何氏志说原属陈留,徐氏志说是新设置的。
襄邑令。
盈郡太守,豢伐为砠郡,选直壹时改名。孝武帝大明元年割属徐州,大明二年又还属豫州。领有二县。户九百六十八,人口五千五百。距州治陆路有一百六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九百里。
长垣令,汉旧县,属陈留。《永初郡国》无。何故属陈留,徐新配。
下邑令,汉代旧县。何氏志上说魏国时设立是不对的。
梁郡太守,秦砀郡,汉高更名。孝武大明元年度徐州,二年还豫。领县二,户 九百六十八,口五千五百。去州陆一百六十;去京都水九百。
碣令,漠代旧县。
下邑令,汉旧县。何云魏立,非也。
陈郡太守,汉高帝时立为淮阳国,章帝元和三年改名陈郡,晋初合并,梁王司马肜逝世后,仍旧立为陈郡。《永初郡国志》有扶沟县、前汉时属淮阳国,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陈留郡。阳夏县,另见。而无谷阳县和长平县。领有四县。户六百九十三,人口四千一百一十三。距州治陆路有七百六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四百五十里。
砀令,汉旧县。
项城令,汉代旧县,隶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属陈郡。
陈郡太守,汉高立为淮阳国,章帝元和三年更名。晋初并,梁王肜薨,还为陈。 《永初郡国》有扶沟(前汉属淮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陈留。)、阳夏(别 见),而无谷阳、长平。领县四,户六百九十三,口四千一百一十三。去州陆七百 六十;去京都水一千四百五十。
西华令,汉代旧县,隶属汝南郡,晋初撤销,惠帝永康元年恢复设置,属颖川。江左度此。
项城令,汉旧县,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陈郡。
谷阳令,原本是苦县,前汉时隶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隶属梁,:成帝咸康三年改名。
西华令,汉旧县,属汝南,晋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复立,属颍川。江左度此。
长平令,前汉时隶属汝南,后汉时属陈郡,《晋太康地志》上属颖川郡。
谷阳令,本苦县,前汉旧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成帝咸康三 年更名长平令,前汉属汝南,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颍川。
南颍太守,过去隶属汝南郡,晋惠帝时从迪亩邮中分出设置。领有二县。户五百二十六,人口二千三百六十五。距州治七百六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四百五十里。
南颍太守,故属汝南,晋惠帝分立。领县二,户五百二十六,口二千三百六十 五。去州七百六十;去京都陆一千四百五十。
南顿令,汉代旧县,何氏志上说过去属汝阳,晋武帝时改属汝南。按<晋太康地志》、王疆所著《地道》都无汝阳郡。
南顿令,汉旧县,何故属汝阳,晋武帝改属汝南。按《晋太康地志》、王隐 《地道》无汝阳郡。
和城令,何氏志记载江左时设立。
和城令,何江左立。
颍川太守,秦时立。魏分割设立颍川时设立襄城郡,晋成帝咸康二年,撤销襄城并将它仍然合并到颍川郡。《永初郡国志》又有许昌、本名许。汉代旧县。魏时名许昌。新汲、另见.焉陵、长社、颍阴、阳翟四县都是汉代旧县。阳翟,魏、晋时隶属河南。六县,而没有曲阳县。领有三县。户六百四十九,人口二千五百七十九。距州治一千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八百里。
颍川太守,秦立。魏分颍川为襄城郡,晋成帝咸康二年,省襄城还并颍川。 《永初郡国》又有许昌(本名许,汉旧县。魏曰许昌)、新汲(别见)、焉陵、 长社、颍阴、阳翟(四县并汉旧县。阳翟,魏、晋属河南。)六县,而无曲阳。领 县三,户六百四十九,口三千五百七十九。去州一千;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邵陵令,汉代旧县,隶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属题川。
邵陵令,汉旧县,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颍川。
临颖令,汉代旧县。
临颍令,汉旧县。
曲阳令,前汉时属塞东海,后汉时属下邳郡,《晋太康地志》无曲阳县。
曲阳令,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无。
汝阳太守,《晋太康地志》、王隐的《地道》都无此郡,应当是江左时期分割汝南而设置的。晋成帝咸康三年撤销,将它并入汝南,后又从这直分出而设立。领有二县。户有九百四十一,人口四千四百九十五。距州治二百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四百里,水路有三千五百里。
汝阳太守,《晋太康地志》、王隐《地道》无此郡,应是江左分汝南立。晋成 帝咸康三年,省并汝南,后又立。领县二,户九百四十一,口四千四百九十五。去 州二百;去京都陆一千四百,水三千五百。
汝阳令,汉代旧县,隶属汝南郡。何氏志说从前属汝阴,晋武时改属汝南。按晋武时分割汝南设汝阴,何氏志所说是错误的。
汝阳令,汉旧县,属汝南。何故属汝阴,晋武改属汝南。按晋武分汝南为汝阴, 何所言非也。
武津令,坦压志上没有注明置立情况。
武津令,何不注置立。
汝阴太守,晋武帝时分割汝南而设立,成帝咸康二年,将它撤销并入新蔡,后来又恢复设置。领四县。户二千七百四十九,人口一万四千三百三十五。
汝阴太守,晋武帝分汝南立,成帝咸康二年,省并新蔡,后复立。领县四,户 二千七百四十九,口一万四千三百三十五。
汝阴令,汉代旧县。
汝阴令,汉旧县。
宋令,前汉时名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将宋公的封国迁徙到这里,改称宋。
宋令,前汉名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国于此,改曰宋。
宋城令,汉代旧县。
宋城令,汉旧县。
楼烦令,汉代旧县,属雁门。后为流亡寓居这裹的人设置,配属汝阴郡。
楼烦令,汉旧县,属雁门。流寓配属。
陈留太守,汉武帝元狩元年设立,隶属兗州,中原战乱时废置。晋成帝咸康四年恢复设置,《永初郡国志》属兗州,何氏志、徐氏志上说属豫州。《永初郡国志》上无浚仪县,有酸枣。另见。现在领有四县。户一百九十六.人口二千四百一十三。郡治寄设在谯郡的长垣县境内。
陈留太守,汉武帝元狩元年立,属兗州,中原乱废。晋成帝咸康四年复立, 《永初郡国》属兗州,何、徐属豫州。《永初郡国》无浚仪,有酸枣(别见)。今 领县四,户百九十六,口二千四百一十三。寄治谯郡长垣县界。
浚仪令,汉代旧名。
浚仪令,汉旧名。
小黄令,汉代旧名。
小黄令,汉旧名。
白马令,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上说属濮阳。
白马令,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属濮阳。
雍丘令,汉代旧名。
雍丘令,汉旧名。
江州刺史,晋惠帝元康元年,划分出扬州的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的武昌、桂阳、安成十郡设置江州。起初治所在豫章,成帝咸康六年,将治所移到寻阳,庾翼时又迁回豫章,不久又将治所迁回寻阳。现在领有九郡,六十五县。户五万二千零三十三,人口三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四百里。
江州刺史,晋惠帝元康元年,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 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十郡为江州。初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寻阳; 庾翼又治豫章,寻还寻阳。领郡九,县六十五,户五万二千三十三,口二十七万七 千一百四十七。去京都水一千四百。
寻阳太守,寻阳本来是县名,根据水名确立了县名,寻阳水向南流入长江。两汉时期寻阳县隶属庐江,吴国设立蕲春郡,寻阳县隶属于它。晋武帝太康元年,撤销蕲春郡,将寻阳县隶属武昌郡,将蕲春的安丰县改为高陵县和邾县,都隶属于武昌。二年,将武昌郡的寻阳县恢复隶属于庐江郡。惠帝永兴元年,分割庐江郡和武昌郡设立寻阳郡。寻阳县后来撤销。现在领有三县。户二千七百二十,人口一万六千零八。
寻阳太守,寻阳本县名,因水名县,水南注江。二汉属庐江,吴立蕲春郡,寻 阳县属焉。晋武帝太康元年,省蕲春郡,以寻阳属武昌,改蕲春之安丰为高陵及邾 县,皆属武昌。二年,以武昌之寻阳复属庐江郡。惠帝永兴元年,分庐江、武昌立 寻阳郡。寻阳县后省。领县三,户二千七百二十,口一万六千八。
柴桑男相,两汉时属豫章郡,晋代属武昌郡。寻阳郡设置后,治所设在这裹。
柴桑男相,二汉属豫章,晋属武昌。郡既立,治此。鼓泽子相,汉、《晋太康 地志》属豫章,立寻阳郡后,割度。
彭泽子相,漠代、《晋太康地志》属豫章,设立寻阳郡后,分割改属寻阳郡。
松滋伯相,前汉属庐江,后汉无,《晋太康地志》属安丰。安丰县名,前汉无, 后汉属庐江,晋武帝立为安丰郡。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安丰、松滋二郡,遥隶扬 州,安帝省为松滋县。寻阳又有弘农县流寓。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并松滋。
松滋伯相,前汉时属庐江,后汉未设立,《晋太康地志》属安丰。安丰是县名,前汉无,后汉时属庐汀,晋武帝时立为安丰郡。东晋流民寄寓寻阳,借此地重置安丰、松滋二郡,远属扬州管辖,安帝撤销二郡设置松滋县。寻阳郡又有借此地重置的弘农县。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销并入查继。
豫章太守,汉高帝立,本属扬州。《永初郡国》有海昏(汉旧县),何志无。 今领县十二,户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九,口一十二万二千五百七十三。去州水六百, 陆三百五十;去京都水一千九百,陆二千一百。
豫章太守,汉高帝时设立,原本隶属扰州。《永初郡国志》有海昏县,汉代旧县。何氏志无。现在领十二县。户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九.人El一十二万二千五百七十三。距州治水路六百里。陆路三百五十里。距京都水路一千九百里,陆路二千一百里。
南昌侯相,汉旧县。
南昌侯相,汉代旧县。
新淦侯相,汉旧县。
新淦侯相,汉代旧县。
丰城侯相,吴立曰富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丰城侯相,吴国设置时称富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丰城。
建城侯相,汉旧县。
建城侯相,漠代旧县。
望蔡子相,汉灵帝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县名曰上蔡;晋武帝太康 元年更名。
望蔡子相,漠灵帝中平年间,汝南郡上蔡县百姓徙居此地,设立县名称上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望蔡。
吴平侯相,汉灵帝中平中立汉平,吴更名。
吴平侯相,汉灵帝中平年间设立,县名汉平,吴国时改名吴平。
永修男相,汉灵帝中平中立。
永脩男相,漠灵帝中平年间设立。
建昌公相,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分海昏立。
建吕公相,漠和帝永元十六年,分割海昏县而设立。
豫宁侯相,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西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豫宁侯相,漠献帝建安年间设立,吴国时称西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康乐侯相,吴孙权黄武中立,曰阳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康乐侯相,吴孙权黄武年间设立名阳乐,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新吴令,汉灵帝中平中立。
新吴令,汉灵帝中平年间设立。
艾侯相,汉旧县。
艾侯相,汉代旧县。
鄱阳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孙权分豫章立,治鄱阳县;赤乌八年,徙治吴 芮故城。《永初郡国》有历陵县(汉旧县),何志无。领县六,户三千二百四十二, 口一万九百五十。去州水四百四十;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四十,陆二千六十。
鄱阳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孙权分割豫章而设立,治所在鄱阳县,赤乌八年,治所迁至吴芮旧城。《永初郡国志》有历陵县,汉代旧县。何氏志无。领有六县。户三千二百四十二,人口一万零九百五十。距州治水路有四百四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八百四十里,陆路有二千零六十里。
广晋令,吴立曰广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广晋令,吴国设置时名广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广晋。
鄱阳侯相,汉旧县。
鄱阳侯相,汉代旧县。
余干令,汉旧县。
余干令,汉代旧县。
上饶男相,吴立。《太康地志》有,王隐《地道》无。
上饶男相,吴国时设立。《太康地志》有记载,王隐着《地道》上无。
葛阳令,吴立。
葛阳令,吴国设立。
乐安男相,吴立。
乐安男相,吴国设立。
临川内史,吴孙亮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都尉立。领县九,户八千九百八十三, 口六万四千八百五。去州水一千一百,陆一千二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三十,陆三 千。
临川内史,吴国孙亮太平二年,分出豫章郡的东部都尉辖地而设立。领九县。户八千九百八十三,人门六万四千八百零五。距州治水路有一千一百里,陆路有一千零二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干八百三十里,陆路三千里。
临汝侯相,汉和帝永元八年立。
临汝侯相,汉和帝永元八年设置。
西丰侯相,吴立曰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西丰侯相,吴国设置时称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新建侯相,吴立。
新建侯相,吴国设置。
永城男相,吴立。
永城男相,吴国设置。
宜黄侯相,吴立。
宜黄侯相,吴国设置。
南城男相,汉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曰新南城,江左复旧。
南城男相,漠代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新南城,束晋时恢复旧名。
南丰令,吴立。
南丰令,吴国设置。
东兴侯相,吴立。
东兴侯相,吴国设置。
安浦男相,吴立。
安浦男相,吴国设置。
庐陵太守,庐陵本县名,属豫章,汉献帝兴平元年,孙策分豫章立。领县九, 户四千四百五十五,口三万一千二百七十一。去州水二千,陆一千六百;去京都水 三千六百。
庐陵太守,庐陵本来是县名,隶属豫章,汉献帝兴平元年,孙策分割豫章郡而设置。领九县。户四千四百五十五,人口三万一千二百七十一。距州治水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六百里。
石阳子相,前汉无,后汉有。
石阳子相,前汉时未设置,后汉设立。
西昌侯相,吴立。
西昌侯相,吴国设立。
东昌子相,吴立。
东昌子相,吴国设立。
吉阳男相,吴立。
吉阳男相,吴国设立。
己丘男相,吴立。
巴丘男相,吴国设立。
兴平侯相,吴立。
兴平侯相,吴国设立。
阳丰男相,吴曰阳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阳丰男相,吴国时名阳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高昌男相,吴立。
高昌男相,吴国设立。
遂兴男相,吴立曰新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永初郡国》无比县,何、徐 并有。
遂兴男相,吴国设立时称新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永初郡国志》无此县,何氏志、徐氏志上都有遂兴。
安成太守,孙皓宝鼎二年,分豫章、庐陵、长沙立。《晋太康地志》属荆州。 领县七,户六千一百一十六,口五万三百二十三。去州水三千三百,陆三千六百; 去京都水三千七百,无陆。
安成太守,孙皓宝鼎二年,分割豫章、庐陵、长沙三郡而设立。《晋太康地志》上属荆州。领七县。户六干一百一十六,人口五万零三百二十三。距州治水路有三千三百里,陆路三千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七百里,陆路不通。
平都子相,前汉曰安平,后汉更名,属豫章。
平都子相,前汉置安平,后汉更名,属豫章郡。
新喻侯相,吴立。
新喻侯相,吴国设立。宜阳子相。汉代旧县,本名宜春,属豫章,晋孝武帝改名。
宜阳子相,汉旧县,本名宜春,属豫章,晋孝武改名。
永新男相,吴国设立。
永新男相,吴立。
安复侯相,汉代旧县,本名安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属于长沙。
安复侯相,汉旧县,本名安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属长沙。
萍乡侯相,吴国设立。
萍乡侯相,吴立。
广兴侯相,《晋太康地志》上有此县,何氏志说是东晋设立,错了。
广兴侯相,《晋太康地志》有此县,何云江左立,非也。
南康公相,晋武帝太康三年,以庐陵南部都尉管辖区设置。领八县。户四千四百九十三,人口三万四千六百八十四。距州治水路有三千七百四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千零八十里。
南康公相,晋武帝太康三年,以庐陵南部都尉立。领县七,户四千四百九十三, 口三万四千六百八十四。去州水三千七百四十;去京都水三千八十。
赣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赣侯相,汉旧县,属豫章。
宁都子相,吴国设置时名杨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宁都子相,吴立曰杨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雩都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雩都侯相,汉旧县,属豫章。
平固侯相,吴国设置时名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平固侯相,吴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康公相,吴国设置时名安南,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南康公相,吴立曰安南,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陂阳男相,吴国设置时名揭阳,晋武帝太康五年,将西康县和揭阳县的治所迁到旧陂阳县,改名胜题,那就是说陂阳原先已经是县了。后汉《郡国志》无记载,可能是后来吴国设置时将县名改为遏屋了。
陂阳男相,吴立曰揭阳,晋武帝太康五年,以西康揭阳移治故陂阳县,改曰陂 县,然则陂阳先已为县矣。后汉《郡国》无,疑是吴所立而改曰揭阳也。
南野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南野伯相,汉旧县,属豫章。
虔化男相,孝武帝大明五年,将虔化改立。
虔化男相,孝武大明五年,以虔化屯立。
南新蔡太守,江左设置。领四县。户一千七百三十,人口八千八百四十八。距州治水路有二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三百七十里,陆路一千八百八十里。
南新蔡太守,江左立。领县四,户一千七百三十,口八千八百四十八。去州水 二百;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七十,陆一千八百八十。
苞信令,另见。原本称作褒信,《永初郡国志》写作苞信。
苞信令(别见),本作褒信,《永初郡国》作苞信。
慎令,汉代旧名,原本属汝南郡。
慎令,汉旧名,本属汝南。
宋令,另见。徐志说是塞乐,后来恢复旧名。
宋令(别见),徐志云宋乐,后复旧。
阳唐左县令,孝武大明八年设置。
阳唐左县令,孝武大明八年立。
建安太守,原本是闽越地区,秦代设立为闽中郡。汉武帝时区闽越反叛,武壶平定叛乱后将该地区的百姓迁徙到江、淮之间,使阐越一带空旷无人。后来有逃避到山谷中的人纷纷出来,就设置了迨逊,隶属会稽郡。司马彪说,章安就是原先的迨昼,那么盐悔也是原先冶县的地区了。张勃着的《吴录》说:“闽越王铸造钢铁器的地方,所以称为安闽王冶。但道不应是普遍的名称,大盖是句践铸造铜铁器的地方,所以称为冶吧?闽地有座山名湛,可能是湛山之炉铸造的剑便是‘湛炉’剑了。”后来分割冶地为会稽郡的东、南二部都尉。东部,就是临海;南部,就是建安。吴国孙休永安三年,分出会稽南部设置建安郡。领七县。户三千零四十二,人口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距州治水路有二千三百八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千零四十里,无陆路可通。
建安太守,本闽越,秦立为闽中郡。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 淮间,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司马彪云,章安是故冶, 然则临海亦冶地也。张勃《吴录》云:“闽越王冶铸地,故曰安闽王冶。此不应偏 以受名,盖句践冶铸之所,故谓之冶乎?闽中有山名湛,疑湛山之炉铸剑为湛炉也。” 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临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吴孙休永安 三年,分南部立为建安郡。领县七。(疑)户三千四十二,口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 去州水二千三百八十;去京都水三千四十,并无陆。
吴兴子相,汉末设置时名汉兴,吴时改名汉兴。
吴兴子相,汉末立曰汉兴,吴更名。
将乐子相,《晋太康地志》有。
将乐子相,《晋太康地志》有。
邵武子相,吴国设置时名昭武,晋武帝时改。
邵武子相,吴立曰昭武,晋武帝更名。
建阳男相,《晋太康地志》有。
建阳男相,《晋太康地志》有。
绥成男相,《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有,何氏志、徐氏志未注明设立情况。
绥成男相,《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何、徐不注置立。
边挝长,《永初郡国志》、坦压志、3巡志都有些挝。包压志、途旦志未注设立情况。
沙村长,《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何、徐不注置立。
晋安太守,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割建安郡而设立。领五县。尸二千八百四十三,人口一万九干八百三十八。距州治水路有三千九百九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千五百八十里。
晋安太守,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领县五,户二千八百四十三,口一万 九千八百三十八。去州水三千九百九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八十。
侯官口相,前汉时无,后汉称东侯官,属会稽。
侯官囗相,前汉无,后汉曰东侯官,属会稽。
原丰令,晋武帝太康三年,撤销建安典船校尉而设置。
原丰令,晋武帝太康三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
晋安男相,吴设置时名东安,晋武帝改名。
晋安男相,吴立曰东安,晋武帝更名。
罗江男相,吴设置,隶属临海。晋武帝设置晋安郡,改属。
罗江男相,吴立,属临海。晋武帝立晋安郡,度属。
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将温麻船屯立为县。《永初郡国志》无,包压志、徐氏志都有。
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永初郡国》无,何、徐并有。
青州刺史,治所在临淄。束晋借地重设青州时,治所在广陵。晋安帝义熙五年,平定了广固,北青州刺史的治所在束阳城,而侨立的南青州刺史治所仍旧在广陵。后来撤销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接称为青州。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将治所迁到历城,大明八年,治所仍还迁东阳。明帝丢失了淮北,在郁洲借地设置青州,设立齐郡、北海、西海郡。旧青州领九郡,四十六县。户四万零五百零四,人口四十万二千七百二十九。距京都陆路有二千里。
青州刺史,治临淄。江左侨立,治广陵。安帝义熙五年,平广固,北青州刺史 治东阳城,而侨立南青州如故。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孝武孝建二年, 移治历城。大明八年,还治东阳。明帝失淮北,于郁洲侨立青州,立齐、北海、西 海郡。旧州领郡九,县四十六,户四万五百四,口四十万二千七百二十九。去京都 陆二千。
齐郡太守,秦代设立。领七县。户七千三百四十六,人口一万四千八百八十九。
齐郡太守,秦立。领县七,户七千三百四十六,口万四千八百八十九。
临淄令,汉代旧县。
临淄令,汉旧县。
西安令,汉代旧县。
西安令,汉旧县。
安平令,六国时那地方名安平,二汉、魏、晋时期名东安平。前汉时属淄川,后汉时属北海,魏改属齐。
安平令,六国时其地曰安平,二汉、魏、晋曰东安平。前汉属淄川,后汉属北 海,魏度属齐。
般阳令,前汉时属济南,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齐郡。
般阳令,前汉属济南,后汉、《晋太康地志》属齐。
广饶令,汉代旧县。
广饶令,汉旧县。
昌国令,汉代旧县。
昌国令,汉旧县。
益都令,魏代设置。
益都令,魏立。
济南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割齐而设立。晋世济岷郡,说是魏平定蜀后,将蜀的豪族迁徙定居于济水、黄河之间,所以设立此郡。安帝义熙历年间废借地重置的郡县,将它并入济南郡。考查《晋太康地志》无济岷郡。《永初郡国志》上济南郡又有迅四、二选时属越,《晋太康地志》无此县。于陵县,汉代旧县。而无朝腾、平陆二县。现领六县。户五千零五十六,人口三万八千一百七十五。距州治陆路四百里。距京都二千四百里。
济南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齐立。晋世济岷郡,云魏平蜀,徙蜀豪将家于济、 河,故立此郡。安帝义熙中土断,并济南。案《晋太康地志》无济岷郡。《永初郡 国》济南又有祝阿(二汉属平原,《晋太康地志》无。)、于陵县(汉旧县),而 无朝阳、平陵二县。领县六,户五千五十六,口三万八千一百七十五。去州陆四百; 去京都二千四百。
历城令,莲优旧县。
历城令,汉旧县。
朝阳令,前汉时名朝阳,后汉、晋代名东朝阳。二汉时属济南邓《晋太康地志》属乐安郡。
朝阳令,前汉曰朝阳,后汉、晋曰东朝阳。二汉属济南,《晋太康地志》属乐 安。
著令,汉代旧县。
著令,汉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