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上次我们讲到第十二章,第十二章讲道的原则、如何见道,这个道的大原则在什么地方。第十三章今天开始是讲如何修道,那么在《中庸》讲修道的道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就是讲修道的道理。在《中庸》上讲修道的原则,基本上就是抱定一个字“素”,“素位而行”。素,我们都晓得就是朴素的素,素就是白净,单独中文字的解释。那么,如果借用的意义,它的意义、所谓素,就是非常平常、本分,所以真正一个见了道的人,如何去修道?修道的道理与法则非常简单,就是能够保持其平素而朴素。就是说拿现在讲,素的本位,在自己本来的岗位上不变动;所谓“素其位而行”,这个位就是本位,现在生命之岗(位),所谓岗位,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不愿乎其外”,就是说不管外来的影响,不受外界的刺激,不受外界的环境影响,
这个理论讲起来都很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因此下面连着几点:
“素富贵,行乎富贵”。本来自己出身富贵,或者是现在遭遇正在富贵中,并不是富贵里面不可以修道,非要跑到山里头去、到庙上去,或者把自己搞得可怜兮兮的像个叫化子一样的叫做修道,不一定。所谓“素富贵”,就在富贵的本位上可以修道。假设说现在的环境或者自己的本来是贫与贱,富与贵是两件事哦!我们随便带过去,想是大家都知道,所以不多加解释。富是富,贵是贵,严格地讲起富贵两个解释有很多了。所以平常我们都看到过年的时候门口贴的“五福临门”,“五福”出在中国文化《书经》,中国文化的根本。五福里头不言“贵”,没得贵字,只有“富”。“贵”是后世人的观念,地位高了有权位叫做贵,这是后世的观念。但是贵有几种,譬如普通把权位这一些叫做贵;再有两种,还有清贵。过去所谓贵,多半没有钱。那么说真正的富贵两个连起来,解释所谓是“有钱”,是现在人的观念。所以富是富、贵是贵,这个不多做解释。
贫是贫,穷是穷哦!有人说笑话,中国字这个“贫”字跟“贪”字两个差不多的,贪过头了就变成贫了。那个上面一个命令,下面一个宝贝,那么你的宝贝可以命令归你,钞票等于是宝贝你可以指挥用,那就必须要贪。贪者,并不就是贪污的意思,就是你要贪、占有。但是过分了,宝贝就分掉了,“分”字下有个宝“贝”就是贫了。不过,古人把贫字还写得好一点,中国字很麻烦是“穷”字,“穷”比“贫”还厉害!你看我们经常说的看到穷(窮)字就有一点害怕,一个洞(上面是个“穴”),下面是个身体的身,身体都弓拢来见不得人,像一个弓一样钻到那个洞里不敢出来了,这就叫穷到极点了(一笑)!中国字往往有许多用象形、拆字一样可以解释。所以,贫是贫。“贱”,贱又是一种:劳苦,处处在痛苦中,衣食不能具足等等,谓之贱。所以贫贱又是一种。所以人在贫贱也可以修道;富贵也可以修道。
夷狄,也是一个名词、两种:东夷、西狄。那么过去上古的文化,文化的重心在我们中国、中原,四边的边区地带还是落后地区,所谓南蛮、北狄,狄是北方,东夷、西戎,东边的边疆民族文化没有开化谓之“夷”,西面就是“戎”。所以夷狄,也就是代表边区文化落伍的地方。“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患难我们现在都连到一个名词在用,也是两个: “患”是病苦,有病的痛苦;“难”是遭遇各种困难,做事情不顺利、环境不好、处处受打击,这个是难;合起来叫做患难,那么也可以说艰难困苦;在艰难困苦里头也可以修道。所以“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一个真正了解了“道”的人,没有在哪一个环境不自在的;说在这个环境不自在,另外要找高山上去,或者去住茅蓬那个里头才有道。(那没有道,小路都没有一条,大路在都市上,道在都市上——这个是笑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各安其本位,这是以道的理想而讲。那么中庸这种文化思想影响几千年,这个民族的精神每一个人安其本位,守其岗位,守着自己。但是你说这样不进步吗?不是的,而本位上是不断地“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地进步而行道,那么下面说明一个理由,上面是讲原则。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这是下面引申这个理由了,这是特别要注意。一个人得志了、在上位,或者譬如说你做一个老板、工商界的董事长,还是大老板;或者在政治地位,或者在某一种地位,“在上位”,“不凌下”,都不要忘记了这个“素”字,“素位而行”,我还是个我;现在的权力、位置是在上面,但是我也是人,他也是人,人是平等,人性是一样,所谓在上位不欺凌下面,没有傲慢、没有自满,非常平淡、非常平凡。这是在上的人,可以说“素上位,其行上位”,就在上位中可以修道。
“在下位”,什么叫下位?你是科长,我是科员,是你下位,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自己一生都是个平民老百姓,在过去就是所谓匹夫,普通一个人。“匹夫”这两个字,古文叫匹夫,现在就是个人,只有一个人。那么在中国过去文化上所谓布衣、白衣,这都是代表一个普通人,这个下位是这个意思;非常平凡,名不见经传,谁也不知道,就是个极普通的人。“不援上”,这个“不援上”简单明了,不向比我高、比我有钱、比我地位好的,不过分要求,不上爬,换句话说不拍马(现在讲不拍马屁),不想办法去钻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上不骄,在下不自卑,素位而行。那么,要如何做到这样呢?
“正己而不求(于)人”。这就非常难了,完全要求自己,处处要求自己,身心方面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也不向人家求什么东西。所以孔子的学生、就是著《大学》的曾子就讲过:“求于人者畏于人。”一个人对别人有所要求,不管——你就是来求人家教你一个字,求人家听学问、听课,乃至于说求人家写封介绍信,无论如何,你乃至于说今天没有酱油到隔壁借一杯酱油,“求于人者畏于人”,心里不是味道。这个“畏”并不一定是可怕,自己就有点难过,自卑感自然就来。所以古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做到无求于人,人品自然高了,人品要怎么样高呢?自己觉得了不起,超越于人,那是傲慢,那是狂妄。怎么样叫做人格高呢?“人到无求品自高”。怎么样无求呢?要正己,就是《大学》同《中庸》所谓“诚意正身”。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对这个社会、对人与人之间没有埋怨的心理,没有怨恨的心理。譬如我们经常看到年轻人,大家的经验都晓得,出去找事情,或者见一个人找不到了以后,埋怨得要命,埋怨社会、甚至埋怨政府、或者埋怨别人,都是他不对。赶不上公共汽车的时候,拼命骂公共汽车;自己坐在公共汽车第一位的时候,看到人家赶不上,回去了还在笑呢!就是这样,普通人不能正己。要正己能做到无怨,一切无怨,无怨到什么程度呢?那非常难: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怨天尤人”是任何人都有的。下雨出来碰到雷雨没有带雨伞,把天都会骂一顿:这个讨厌嘛,早不下迟不下,刚好我在路上下!会骂天的,所以天很难做啊。所谓“上不怨天”这个“怨天”不是怨这个下雨天、晴天这个天;人会怨起命运来,有时候人活得不如意呀,自己都怨自己的命运,对自己都会恨起来,这种心理,所以就是修养的问题。
第二呢,下呢?这个上、下是相对的名称,不是一定是这个上面这个天、是下面这个人,没有一个人躺在你脚底下,这是一个相对的名词、形容。“下不尤人”,尤者,过错,做错了都推给人家身上。自己位置坐错了,就埋怨人家位置摆不好;自己把东西碰倒了,埋怨人家怎么把这个东西摆在路上;人都会专门推过于人的,很少能够反求于己,反求诸己就是圣人之道。所以能够做到“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什么叫无怨呢?真正修养到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切是返照、检查自己。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这里这个“易”字就是平易近人的易,平常。就如此解释就够 了。不过过去几千年来,有许多人强调,把这个“易”字同《易经》两个拉在一起,“居易以俟命”,一定要懂得易经八卦,然后还要会懂得算命。
“易”,我过去也听到一个老先生,学问非常好,他说他会算命,然后一谈起来,说人一定要会懂得算命,连孔子都讲“居易以俟命”嘛!再引用《论语》最后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所以要懂得算命。碰到如此的解释,只好笑一笑,不能讲“易”,这一句话答复有过错;也不能说不对,那他就气得不得了,已经八九十岁的人了,你不能说他生气。但是他的解释也不是创作,很多书上都把这个“易”字同《易经》上的“易”拉在一起,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至于说该不该懂《易经》,是另外(一回事)。譬如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也许你们将来也碰上,我把许多经验告诉你们。说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读书人要懂得“三礼”,《礼记》就包括了三礼。《礼记》它有三部:《周礼》、《仪礼》、《礼记》这样三部。《礼记》等于中国上古文化的总纲,总纲里头的总纲,儒释道、诸子百家都从《礼记》出来。《周礼》是政治制度,等于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宪法里头的法理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法理学;《仪礼》,中国人的社会礼貌、社会秩序等等;综合起来叫做《礼记》。一个知识分子,说过去读书人尤其要有志于天下,所谓“不懂三礼不足以为君子也”。我们小的时候都听到老前辈教书的时候告诉,你们年轻人不通三礼不足以为君子也。我们年轻(时)也同诸位一样,以为这个《礼仪》有什么看的啊?(认为)《礼记》大概专门教人行礼、磕头,搞这一套,实际上不是,三礼是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社会、外交等等内容,原始的文化都包括在内,是不能不读。可是后来有许多老先生们一直到满清末年、民国初年,他又解释(为)另外一种。像我听到这些老前辈,不是没有读过书哦!有几个都还是举人哦!(那个时候的举人拿到现在来在大学里头教书,那学问太多了、太有余了。也经常讲错话。)他说一个知识分子必须要通三理,说什么三理呢?医理、命理、地理。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老前辈、前清的举人,学问很好,这个学问好不是别的了——文章好,诗好、词好、字又好、样样好,一讲学术啊,我们就不大同意他,他一谈学术就不大理了;要谈文字啊,我们瞪眼睛大了!那讲得好!讲文学也讲得好!所以学术跟文章是两回事。那么我们逗他玩:“为什么要通这个三理呢?”“哎哟!这就可以当孝子啊!人要做孝子啊!父母生病,要懂医理就会看病;然后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所以自己父母生病了就要八字拿出来算算,所以要通命理呦!万一出了问题,要看块好地给他埋了,所以要懂地理呀!”呵,我们两三个年轻人坐在一起,哎呀那真是肚子痛了!憋得肚子痛,不敢笑,那个不敢笑要面不改色,还不能给他看出来是肚子里是在笑他!那受不了,所以憋得很难受(众笑)!那么这个解释“三理”呀,医理、命理、地理,所以“君子不通三理,不足以为君子。”
这许多经验与故事,是由于《中庸》上一句话,“君子居易以俟命”,对“易”字的解释,这个“易”字不包括《易经》有关联的学问,所谓医理、命理、地理,这个无关。
就是说一个真有修养的人,生活、人生非常平常,真做到真平常,这是真修养,没有特殊,不希奇,一切没有特殊。“以俟命”,不是等着算命,“俟”者,等也。这个“命”字中国古书上经常提到。这个命有宗教性的观念,就认为宇宙间生命的本来有一个冥冥中无法名之的一个力量,也可以叫他是道,叫他是主宰,也可以叫他是上帝,也可以叫他是天,也可以叫他是佛,后世叫他佛,随便了;庄子又叫他是混沌,那么我们党国元老吴秩晖先生,他说这些名词都有,反正那个东西叫他“混账”好了!他说搞不清楚的。吴秩晖先生说叫他“混账”。都可以,是个代号。就是说,古人用“命”,一个生命本来有一个不可知的一个力量,那么佛学的解释就是“业力”、“自性”,等等。所以呀这句话就是说明,一个真有学问修养的,人生,是不断地奋斗,不错;不断地努力,也不错;但是不强求。你奋斗、努力跟强求有两样吗?应该是一样吧?(实际)两样。一个人不断……,譬如说我们有兴趣念书,不断地念书,那是你的兴趣,该念的,学问知识不断的。说我读了书干什么?卖多少钱?那个(是)两个观念。所以荀子所谓讲,“古之学者为己”,古人求学问、修道为自己,为自己的兴趣而学,“今之学者为人”,现在读书人都为人家读的。再不然我们不是讲过,有一个同学告诉我,读大学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了。他跟我讲他说我们年轻的时候父母管得太严,有一天跟爸爸妈妈两个吵起来,他说:“你再讲!再讲我不给你读大学了!”说我是给他们读的呦!他们要光荣嘛,家里孩子们不读书那没有面子,所以我拼命给他读啊。他是讲回想自己过去年轻(时)的心理,一般是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今之学者为人”,这个是荀子在战国时讲的,他说现在一般求学啊,光吹大牛。学问干什么?“哦!我学好了以后,济世救人,普利天下!”你自己都救不了!所以古人老老实实,“古之学者为己”,学问是应该做的事,你不断地上进、努力,是人生应该走的路程,不是为他。至于说你有所成就,行有余力,能够救世救人也是应该做的事,也不是为他表达、也不是为他而求得自己的光荣,是这样就是“居易”,真正是学道、做学问。
相反的行为呢?“小人”,小人跟君子都是相对的名词,不是小人小一点、君子大一点哦!“小人行险以侥幸”。大家要切实反省,大部分的人生做人做事一般人都是走的这个路线,所以失败的多,就是“行险”,偷巧就是行险,耍花样也是行险,走歧路、想办法都是行险,靠机会就是行险,都想侥幸而得之,占便宜,有一点机会就沾一点便宜,侥幸而得到;不劳而获最好了。读书如此、修道也如此,最后嘛,学佛的人:“你请我打坐,我来悟道,蛮好的!”有啊,古代也有啊!济颠和尚就是替秦侩出家,窥基法师替唐太宗出家,自己没有时间出家,叫一个人:“你代我出家,代我去修道。”这就是行险而侥幸。这怎么行?但是你要晓得我们人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们自己的检查,以数十年做人之经验,深知做人做事自己经常犯这种心理上的毛病,犯“行险以侥幸”,就觉得我试一下没有关系;他们做不对,等我来做一下,就决定成功!都有这个勇气,有行险的勇气,而事实上都不是正道的走法,是行险以侥幸。
那么他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结论,作个总结: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古代练武功,拉弓射箭,就是现在部队里练打靶,所谓前面一个标的,每一箭要射中那个红心。那么孔子有一天在监督学生射箭,大概有这样一个感想。他说射箭打靶——他告诉学生们,他是机会教育——他说你们看,打靶这个道理就是人生做学问修养的道理,“失诸正鹄”,你打出去为什么打不准那个目标?那一点为什么不准呢?你不能怪那个目标摆歪了,要反省自己的功力、眼光对不对,所谓“反求诸其身”,要回转来要求自己。打靶打不准没有办法(的时候),不能怨枪不好、子弹不好,也不能说前面那个目标摆歪了,摆高一点了、低一点了,你只有觉得自己功夫不够,修养不够。所以这个就是作结论。
人生、一个人生做人做事,做到了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中庸的道理就在这里。中庸怎么解释?就是孔子的——每一颗子弹、每一个动作都中在正中,准确的中心,这就是中庸之道。不是说中庸像个汤圆一样的,你把它推过去也是圆的,推过来也是圆的。后世一般人说中华民族爱讲中庸:“你说这个东西好不好?”“差不多!”“你认为不对呀?”“大概吧!也许吧!好像是这样,再研究再研究,慢慢来,啊!”这个不是中庸,这个是“偏庸”了,就不对了。中庸是处处合适“中的”,所以你真要解释中庸,就是孔子这两句话解释很清楚,“射有似乎君子(之中庸),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要求在自己,正道。
那么下面由这个修道的道理,这一节也讲个人由明道以后,明了这个道的道理,怎么开始修,下面第十四章讲修道的扩充。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这个是儒家跟佛家两个辩论的地方,其实是后世的儒家跟佛家辩论。后世的几千年来,自从佛学进入中国以后,两方面辩得很厉害。反正儒家唐朝以后,东边拉一下佛家的东西、割一块来,西边割一块道家的东西来充实,其实何必分家呢?文化是一个东西。可是他们啊,后来读书人搞得太渺小,等到把两边的肉割了以后,又回转来打两家。[断录]的辩论,讲佛家大慈大悲就错了,怎么大?慈悲必须由小而扩充大,亲亲、仁民、爱物之念,那么这都引用了、很多地方都引用孔子的这几句话,批驳佛家,什么都是“大慈大悲”,错了!要从亲亲、仁民,一步一步来。其实他不知道,佛家也是五乘道,先由人道开始起步,再修天道;天道以后修声闻道;声闻又缘觉;然后修菩萨道,由小乘而到大乘,一样的。可惜他们当时啊,佛经太多了把他们压慌了,随便抓一本《金刚经》就来辩起来。那么儒家的道理呢?倒是不管你学道、学佛,说以儒家为基础来修持、行道,没有错。所以说君子之道,他说譬如像走路一样修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迩”就是“近”,远跟迩两个相对,就是远跟近两个相对,你必须要从门口、从本位上第一步、起步第一步从近路走起,一步一步向前面走。“辟如登高”爬高楼你必须要从第一层楼先爬起,“必自卑”从最低的地方开始爬,不能躐等,换句话做学问也好,如果说我有特别聪明一点,人家要慢慢来学才学会,我把它翻一下、几天;有许多同学我常常说:“哎,你把某一本书看看、某一本经看看。”“看过了。”问:“你真的看过了?”“翻过了。”我眼睛就大了,你还有本事“翻”过了?那个书虫每一页它都翻过了,它到底还是虫呢!翻过有什么用?!
像我们读书读了几十年,有许多书读了几十年以后才忽然想到:噢!是这个道理!所以翻过了怎么行?这就是年轻人读书啊,有时候犯一个什么?“行险以侥幸”;这“行险以侥幸”不行的啊!结果你是搞翻了的呀!那个学问都倒掉的呀!必须要仔细。
那么,讲了这个以后,他说要想修道而到达要行道,要学问、德行的成就,成就了以后,想影响社会国家天下,必须从你自己本身做起。所以他引用《诗经》说: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这个妻子好合,就是夫妇之间。中国文化跟其他的文化稍有不同,尤其在宗教哲学比较起来不同,他是走人道的路子。譬如我们晓得中国文化,孔子在《礼记》上提出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生的问题,形而上必须从形而下开始。《诗经》第一篇是讲恋爱的事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完全是讲恋爱。求之不得还睡不着,“寤寐反侧”,本来就是首爱情诗,那为什么孔子那么无聊呢?把这样男女追求的诗,就是根据这个“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并不是教人开始修道绝对地绝欲,一般人做不到,老子也是这个主张,“少私”;绝对的大公也做不到,“少私寡欲”,尽量地克制自己,有个范围,有个礼防,礼义的防范,是这个道理,所以《诗经》经常提到这些。讲到男女夫妇之间呢?就是拿这两句诗啊,我们过去在大学上课,经常有些同学们问我恋爱哲学,我说不懂恋爱哲学,到现在(还)下不了定论,现在才发现这两句就是恋爱哲学的道理。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琴瑟合鸣,这是说音乐的合奏,合音,那个旋律彼此譬如拿中国的胡琴跟鼓琴两个合奏,乃至锣鼓合起来要合音,合奏不好吵死人呐。所以一男一女两个人结婚了叫做夫妇了,夫妇如果不能好合那就是“坏合”了,坏合那如鼓什么?——“如鼓”瓦片!绝对吵得不得了,打破了瓶子。他说应该像琴瑟、音乐一样和谐,这个就是原则。所以男女之间的感情的结合,所以恋爱哲学就在这里,古诗也很多,就是说如何得到和谐。为什么在四书五经引用这方面特别多?相反地你要看到,从古到现在几千年来,人类的夫妇、家庭,千万人中不晓得有几个是和谐的,几乎不可能有和谐,非常少!所以以和谐做标榜。能够做到夫妇、妻子之间和谐,这个家庭整个永远是和谐的,所以祥和之气是非常难。
第二点,由夫妇而后,又再兄弟来讲,“兄弟既翕,和乐且耽”,也是非常难,我们中国文化甚至于讲,“兄弟如手足”那么,妻子如衣服喽(一笑)。现在也有人讲,儿女是眉毛。大概老年人啊,儿女不孝,受了这个苦以后才晓得,知道儿女是眉毛,为什么?门面上好看。没有儿女,人家讲的这个孤老儿没有儿女;说我也有啊!那眉毛是没有什么用的,它又不能挡雨、又不能挡阳、又不能当牙刷用,长在脸上蛮讨厌,可是你没有它还看不惯!所以说后人讲儿女是眉毛,眉毛是装门面的。那么古人就说,兄弟“和乐”,兄弟姊妹之间古今以来几个人真做到“和乐”?我就不知道了。看看人生、查查历史,更难,尤其到了富贵的家庭、帝王世系里头看看,每个帝王世系里,简直没得办法。换句话说,六亲之间,父子、夫妇、兄弟之间,越到了有钱、有地位,和爱就很难。和爱在是最痛苦、艰难、贫穷的家庭、贫穷的社会才看出来人性善良的一面,有孝子、有兄弟的和爱、真感情。这个中间一加上富贵的形态,人性善良就污染了、就糟了、就被染污了。所以说能够修道、盘起腿来打坐,无妄想、无分别,那容易;起而行之,人与人、兄弟之间的相处,“和乐且耽”,永远是和爱的、和平的,快乐地相处,没有烦恼,没有彼此的怨恨。家不行了,“且耽”,恋恋不舍,舍不得分开。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他说一个人做到夫妇、兄弟、家庭之间,家是家,家是个总代表,有父母兄弟父子几个族合在一起这个叫做“家”;“室”是每个人自己的房间了,大哥跟太太俩一个房间,那是他的室、家里头一个室;二哥跟二嫂俩一个房间,那是他的室。家是家,室是室。按中国字,“门”是大门,“户”是小门、小门叫做“户”,门、户是两个观念。窗是窗,牖是牖——窗上面这个梁。好像这几个字看起来一样——不一样,代表的观念不一样。等于外文一样,每个字用法、一个一个字发音观念就不一样。说一个人能够行道、自修容易,自己个人修道容易,修至于家庭能够和乐;家庭都不能和乐,无法去团体;能够去团体,然后再谈国家。他说这个样子: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这里下了一个定义,什么叫做这个人孝顺?做到了兄弟、夫妇,一切因受这个人的影响,都能够祥和而快乐的,平安而宁静的,这个就是孝子,叫做孝,所以孝字下面加一个顺,孝顺。孝是孝,一天孝得呀天天瞪眼睛、天天吵架,那叫做“孝逆”了,就不孝顺了。孝者,顺也,这样讲孝顺。为什么他是讲到修道方面要讲到家庭问题,因为这个是你切身最近的,自己切身最近、家庭之间做不好,还说我能够使社会、使团体、要求天下国家如何如何,那只有叫做儿童的幻想事,在真正的行上是不大可能。所以儒家中国文化的道理,要求自己、要求本身做起。由此马上就推到形而上去了,第十五章讲完了,现在第十六章就推到形而上。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有人说孔子一辈子不大讲鬼神,是根据《论语》来讲,《论语》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中庸》是孔子孙子作的,否则说是后人伪造。如果是真是,孔子讲鬼神的哲学、宗教哲学、原理,它在这个地方出现了。孔子说——很简单明了,他承认有这个东西,有鬼也有神。鬼与神两个不同哦!神,要解释这个字,我们都讲过的,大家都了解,就不需要再解释吧?都知道哦!这两个字都是从“田”字部首来的,晓得吧?需要解释吗?还要啊?我好像(讲)好多次了,重复话。
中国的“鬼神”这两个字,严格地要求起来,在上古都从“田”部来的,就是一个圆圈一个十字架。这个“田”字,古文最上古的、篆字还要上,就是这样写,这个代表田。圆圈是代表这个地球、地面是圆的,上古人并没有认为地就是方的呦!十字把它划一个界限,这个字就代表田地、土地。这个田字上面中间出一点头,就是“由”,就是我们现在写“田”字上面出一点头,这就是由。“由”者,在田地里头这个草木出来一点点萌芽就是“由”。上面出头,下面根伸下去就是“申”,通上又通下,这个就是“申”字。假借这个“申”的道理,旁边加一个“人”字旁,就是“伸”,抻起来就是“伸”,这个人如果拉开来伸、伸,这个就是伸。那么“神”呢?是旁边,中国字第一字开始,“一划分天地”,这一划上面再加一划,这两个符号代表是“上”。如果这一划下面加一划代表是“下”。后来把它一划上划立起来一划,是“上”,然后再给它一个挂钩挂在上面,就变成上面的“上”多一点,古代就不是多一点,是那个圈圈那么弯起来,电线杆带一点弯形。所以这个“鬼”字,人死了,人身上生命、命有两种,魂与魄,一个精神、一个物理。物理的东西、那个“魄”是物质的、笨重的东西,就是我们现在我们营养啊、生命的能,那个精神灵魂轻灵向上走,这两个还合在身体里头现在叫活人;这两个分开了就叫做死人。那么死人那个魂魄有一部分向下走,这个“田”向下面走,就叫做“鬼”,所以这个鬼是向地下跑的,上面不通的。如果是“神”啊,是上下通的,所以“神”字上下左右都通叫做“神”。神字旁边怎么有个“示”呢?一字上面加一个天,天字下面挂下来三条,就是“示”,现在告示,上天、虚空中有个现象摆给你看得到的,“示”给你看得到。这个“示”旁不像是“衣”字旁,所以中国字的“衣”字旁啊,两点是“衣(衤)”字旁,一点就是这个“示(礻)”字旁,我们写中国字注意,有时候常常把“衤”字旁的字写成一点、一点的应该写一点写成两点,就错了,那个中国字的意义就错了。所以鬼是个阴的东西,鬼魂是向下跑,低级的;“神”呢上下四方八面都通的,那等于是雷达一样,你看这个字就像一个雷达网,上下都通的。那么鬼神两个字,我们认得了。后人写个“鬼”字,把它向下面跑,头上又给他来一根两根头发,现在写成“鬼”字就那么写,上面来根头发,鬼相、画一个鬼相。
那么孔子是直接承认鬼神。有没有那么一个东西?有这个东西。因为孔子承认了,所以宋朝后来这些儒家不承认也做不到,我们的老教主承认了的啊!至圣先师承认,那么儒家怎么样解释?“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问他哪两样二气?那他只好解释成阴阳怪气,很妙的。所以我们把鬼神先留一下,休息一下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