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朱元璋曾为了改变文人对自身位置与身份的认同,加强皇权统治,做出了一系列限制与管控。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总会有着一些绵延千年的阶层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文人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总是褒贬存疑,但是他们同时也是在历史进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他们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政策有着重大影响,因此,他们往往都起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明朝时,由于文人阶级的混乱,君臣之间权力分配出现混乱,这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在他的强力举措之下,终究改观了文人对自身位置、身份的认同。
也是有着这一方面的影响,让明朝之后的文人更多的因为身份认同的加深被不断限制于政府的管控之下。明太祖朱元璋这一场让文人身份改观的动作,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1、 自古文人治国传统影响深远,明太祖也难免俗
(1) 西汉开始,文人开始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西汉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手段。在这一情况之下,就有着越来越多的世俗文士专门研究文化典籍、企图进入官场一展抱负。
在这一过程当中,通过儒家的洗礼与教育,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子成为了封建王权向为其呕心沥血的一份子。在汉武帝加强文化大一统的时候,为了体现自己对于儒家的重视,他在政治方面给予了研究儒学的文人士子非常多的好处。
这成为文人初次能够通过官方途径进入仕途的第一次尝试,也正是因为这一传统的久远,让文人的发展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呈现出了非常不同于其他阶级的特殊性。
这项操作让文人的身份有了一定的转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进一步巩固的前提之下,文人士子成为儒家忠君爱国,思想治国理念的传承者在不同朝代焕发着各自的光彩。
如果说汉朝为文人身份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开头,那么在宋朝时,文人身份地位的提高则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2) 宋朝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身份暴涨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最终登上皇位。在经历了十数年的东征西讨以后,赵匡胤顺利建立了北宋王朝。
这一时候的他对于前朝经验进行总结,武将出身的他深知前朝因为藩镇掌控兵权带给中央政府以极大威胁。为此,他极力防范武将,并先后通过各项措施进一步集中了兵权。
除了限制武将以外,赵匡胤在位期间还大力扶持文官团体。在某些要求的影响之下,她留下三条所谓的祖宗家法,其中便有一条不得杀害士大夫,这为后来宋朝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和平年代的宋朝统治者,深知文官对于朝政治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文人身份上极力构建新的政治框架与形成制衡的局面。在宋朝这样对于文人极为重视的情况之下,文官体系逐渐完善起来,同时促进了拥有家国情怀的士大夫意识觉醒。
他们成为巩固皇权的重要力量;虽然仅是一介文官之身,但依旧有着以天下共存亡,与社会共荣辱的崇高信念。
在宋朝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影响之下,文人身份得以暴涨,在这一情况之下形成的文人身份认同开始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文人在权力分配上能够成为与皇帝并肩同行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文人的身份认知在宋朝时达到了顶峰,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朝。在朱元璋因为自身的不足因此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极为倚重文人。
(3) 朱元璋自身的不足,对于文人的倚重可见一斑
朱元璋是元末时一个小小的牧童,因为时机和时代潮流的推动,他进入起义军队作战当中。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南征北讨以后,他成为起义部队当中实力较强劲的意志,并最终打败了元朝,建立大明政权。
这是就文章本身卤汁农民的出身,使得他在文化方面经常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说一度都是以吃亏为主。在这个时候,他就对于自己手底下的文人官吏非常倚重。
在闲暇时间当中,他甚至向有关文人士子学习知识,以更好地配合政治建设的需要,在这一过程当中,体现了朱元璋延续了之前文人治国和皇权政治的合作关系。
在这一趋势的发展之下,明朝初期依旧处于文人地位,相对较高情况,这与之前的历史因素是非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君臣关系开始越发混乱,这使得朱元璋非常恼火。为解决这一问题,加强自己的皇权政治,朱元璋将皇帝权并开始伸向文人范畴、暗地里谋求文人身份改观,为自己政权建设服务。
2、 皇权加强的需要,朱元璋将权柄伸向了文人的范畴
朱元璋在学习的一些文化知识以后,逐渐沉淀出相应的文化素养。在明朝政权的发展过程当中,皇权加强的需要成为现实的可能。已经吃够了文化的亏的朱元璋,开始将皇帝的权柄伸向文人的范畴。
它在文学作品方面都进行了各方干涉,以让文人的一些文学作品只能有利于他的皇权统治,不能有丝毫的违逆。
这样的想法,在朱元璋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态度上可见一斑。如在对那一些文学作品的拼搏当中,他对于韩愈和柳宗元所提倡的文风非常不满,为此还专门写了相关的文章以批驳这种文风。
这就体现了随着皇权的加强,此时的朱元璋对于文人阶级身份地位认知的不满;而在之后发生的事情,更让朱元璋深刻了解到,必须让文人对于自己身份认知有所改变。
3、 李善长、胡惟庸等文人擅权,引发朱元璋开始处理文人
(1) 借机废丞相、收权柄,朱元璋再次收拢大量文人
在文人对于自己身份地位认知不明的情况就产生一些因为利益自然人为、甚至想要背地里先威胁皇权。在这些人中,便以胡惟庸、李善长等人为最。
身为宰相的胡惟庸,李善长等人无法转变自己文人身份的观念,认为应当保留着该有的骄傲和对于朱元璋此类草莽皇帝的蔑视,经常瞒上欺下。这对于此时想要改变原来的文人身份认同,出现新的局面的朱元璋非常不满。
他针对这件事从重处理,收拾了一些骄傲自大、对自身身份定位不准的文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他逐渐收回了新权力的同时,又将文人的身份地位开始进一步改变。
在这过程当中,朱元璋的与选拔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将通过选拔制度做官的文人任免,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样的情况之下,明朝权力分配混乱的局面也有所改观。朱元璋在之后又通过一系列自己的权利流转,长期以来文人对于自身身份认知的固化表现。
他不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拉拢文人团体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洗脑的工作,不断改变着他们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
(2) 宣扬儒家治国理念,培养文人忠君爱国思想
朱元璋大力鼓支持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大力鼓吹儒家这一思想的基础之上,让官员不断忠诚于自己。
他企图通过这一方式来重新改变文人内心的阶级认知,为此,朱元璋甚至专门以利用相关的古书典籍宣传文人对于君王的忠与孝,以此来控制更多的文人阶级。这时候的文人对于自身身份认知远不如之前那般骄傲。
这其中的功劳,除了朱元璋对于过分强调自身认知的文人的打压以外,更多的是通过思想进行的洗脑式教育的新官吏。
在朱元璋这样对于原本君臣合作关系的改革过程当中,通过降低文人的身份、抬高皇帝的地位进一步拉开了两者的差距。这时候更强调皇帝身份的同时,让他们的文人团体对于国家、对于君王进一步的忠诚。
他们此时的身份定位仅仅是作为国君、作为皇帝的奴仆。通过强势手段实现文人身份地位改观,成为了朱元璋钳制文人的重要手段。
4、 文人身份认同不断加深,变相成为朱元璋钳制文人的手段
朱元璋一方面大力鼓吹文人治国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不断削弱着为人对于自身身份地位的认同。这不断降低的情况之下,让文人对于自身身份地位有了重要的改观,逐渐剥离了文人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实现了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朱元璋成功实现了原本君臣权力分配的混乱局面,并通过这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进一步削弱文人的地位,在思想领域形成了对文人的钳制。
士人阶级被强力磨灭了原先属于自己的独立特行的心态和品格,取而代之的是惶惶不可终日的自我委全,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一种性质卑劣的精神麻痹和戕害。
结语:
为解决君臣权力分配之间的混乱,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势措施来应对这一方面的问题,但究其本质,都是为了加强自己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在政治发展过程当中,更应该探究这一政策是为何种权势集团服务,是为天下之公或为私人利益?这才是这一政策能否成为历史的根本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