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杨炯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难居高位?

历史上杨炯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难居高位?正所谓“愧在卢照邻之前、耻居王勃之后”,就是他本人的心态,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从军行》的白话意思是:

边塞烽火的警报传到京城长安,壮士的不平之气油然而起。将帅手拿兵符辞别皇宫,围城攻敌,铁骑勇猛。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中又有战鼓之声。宁愿做一个百夫长冲锋陷阵,也胜于做一个只会作文章的白面书生。

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读书之人在边关从军、参战的过程。

这首《从军行》的作者就是唐朝诗人杨炯。唐朝有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能成为“初唐四杰”说明其文学功底很强。

至于初唐四杰的排名,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但据说,王炯对自己的排位很不满意,他曾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他对自己能排在卢照邻之前感觉惭愧。但王勃排在他前面,他又非常不服气。

那杨炯到底是一些怎样的人呢?

杨炯,字令明,他小的时候就很聪慧,和王勃一样,都是被称为神童。王炯十一岁就进了弘文馆。刚开始由于他年龄还小,对做官的意识不是很强。所以当时觉得能在弘文馆已经不错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炯在弘文馆待一呆就是十六年。这漫长的岁月让迫切的希望走入仕途。

在弘文馆呆了十六年的杨炯,于是就去京城应制举

(封建时间,为了选拔非常之才,所以就举行了不定期的非常规的考试。)。

杨炯此次入京应制举,已经年近三十了。这次他虽然做了官,但做的却是一个九品的小官。他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感自然油然而生。但现实如此,他也无可奈何。

杨炯在九品小官的位置上沉浮了六七年之后,总算仕途上有所进展,为弘文馆学士,成了太子詹事司直。(詹事司直是太子的心腹官员,掌管太子宫内事务。)杨炯对于这次的升迁,开心之情自然是少不了的。因为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能和太子关系处好的,后来自然前途不可限量。

不过,杨炯有点倒霉,一则太子没有实权,二则由于武则天专权,徐敬业对此不满,于是就在扬州起兵。当然徐敬业起兵最后被平定。

但因为杨炯的堂兄弟杨神让也参加了徐敬业的这次起兵,虽然杨神让最后被杀了,但作为堂兄弟的杨炯虽然没被处死,却也受到的牵连,一诏贬令就将他贬到了四川做了司法参军。

后来杨炯仕途虽然有些变动,但整体升迁不是很大。他经历的一系列的打击后,因官职不高,于是就对武则天尽情的歌功颂德。比如他称武则天是“周命维新”“神圣皇帝”等。

杨炯的结局相对来说要比王勃、卢照邻要好,因为王勃是溺水而死、卢照邻是投而死。他则是在做盈川县令的时候,在任上去世的,所以他又称杨盈川。

杨炯为什么仕途不顺,难升高位。其实还是和他的性格有关。杨炯确实有才,不过他却恃才傲物,加上性格耿直,所以就尝尝讽刺那些飞扬跋扈的高官。哪些官虽飞扬跋扈,但却是高官,比如杨炯自然是得罪了他们,这样的话,杨炯就受到了他们的排斥记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版权所有©52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