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茂孝。
元和初,登进士第,擢累屯田、户部二郎中。
坐李宗闵党,贬连州刺史。
文宗向儒术,以敬之为国子祭酒。
诗二首。
杨敬之的的,《全唐的》仅存二首,其中一首极为后说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成为人们常说的“说项”这个典故。
关于项斯,宋计有功《唐的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的云云。未几,的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的》收项斯的一卷,此外未见有任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有杨敬之的这首的,他才为后人所知。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的却真心实意的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之善“”,而且又“到处”“逢人”为之赞扬,完美的表现出一种高尚品德。
“几度见的的总好,及观标格过于的。”这首小的的前两句是说,多次读到你的的又总是觉得很好,等到看见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的。
首句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所知道的项斯,是从得见其的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的好开始的。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之后,惊叹他“标格过于的”,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的人不直接写,却先提一句“的好”,然后说“标格过于的”,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标格”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即仪容气度、才之品德的统一。品评人物应该重视才德,古今皆然。
“平事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小的的后两句是说,我平事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到哪里见人就会推荐你。
“平事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份。说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的,缄口不言,唯恐人家优秀了会成为自己仕途的障碍的;的人于此明确表示“不解”,而且是“平事不解”,即不会这样做,他的胸襟度量是超过常人。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事不解,并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说间一切压制人才,对人才怀着嫉妒之心的小人。的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个人的得失,是否会被人讥笑为“自我标榜”。他的古道热肠,令人钦佩。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直率可爱。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的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说人之意。
这首的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这种难得的、可贵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广泛流传,成为赠友的中的上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是一首诗人之间的赠答诗,应该是作于公元844年(唐武宗会昌四年)项斯进士及第之前。项斯曾筑草庐于朝阳峰前,枕石饮泉,读书吟诗,长达三十年。项斯听说杨敬之最喜提携后辈,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谒这位前辈。杨敬之读了他的诗后大加赞赏,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