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兄天圣中,尚抑齐安守。
余遭所生忧,得归侍左右。
孤茕获苟存,朝夕赖诲诱。
兄材无不宜,吏治孰可偶。
公庭常寂然,所乐在文酒。
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
山光拂轩槛,波影撼窗牖。
原鸰款集间,万景皆吾有。
兄诗豪且奇,气燄摩星斗。
优游预赓和,惟自愧荒丑。
于今四十年,日月甚奔走。
当时相聚者,十已丧八九。
尝为春亭记,乌敢示不朽。
孙君里中来,云亭废已久。
徒有旧文在,况足失其手。
兄后见曾孙,弟老成衰叟。
一身虽宠荣,百虑锁纷纠。
何如昔日欢,抆泣念爱友。
(一○○八~一○七五),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
初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不久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右司谏。
宝元初西夏事起,为陜西安抚使,久在兵间,功绩卓著,与范仲淹并称“韩范”。
庆历三年(一○四三)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杜衍共主持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出知扬州,徙郓州、成德军、定州、并州。
嘉祐元年(一○五六)为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英宗即位,仍为相,封魏国公。
神宗立,琦坚辞相位,出判相州,建昼锦堂。
不久再次经略陜西。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复请归相州。
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徙判大名府,充安抚使。
后因反对青苗法,与王安石不合,熙宁六年还判相州。
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
有《安阳集》五十卷。
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八宋李清臣《韩忠献公琦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韩琦诗二十一卷,以明正德九年安阳张士隆河东行台刻《安阳集》为底本,校以明安成尹仁校本(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又从《吴礼部诗话》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