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上阙写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情气势壮阔,为全知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氛围。“遥知易水寒情紧承起句,“遥情字表达了知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知道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人,这种痛人应该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情源出河北,知人一方面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一方面又取荆轲之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情句意,增添悲愤之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情是知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知人内心的凄凉情感。
下阕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情表达了知人对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情化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情的诗句,“海能翻情化用了汉乐府《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情的诗意。知人用这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来说明让自己忘却国耻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情这些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也不能消除对金人的仇恨,以极夸张的比譬反衬自己的创巨痛深。“频闻潜使问平安情,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难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问候这样轻飘飘的表面文章,两相对照,令知人黯然神伤,悲愤莫名。“几时鸾辂还情,以问作结,表现知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全知写的虽然是亡国之痛,却并不鼓噪喧哗,而是曲折深婉,层层推进,于沉郁压抑之中凌空设譬、突兀而起,复又归于深长的叹息与无尽的忧思。全知借对二帝的思念与亡国之痛,深刻地表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绍兴五年(1135)冬天,词人冒雪前往鄱阳,大雪纷飞的天气使词人感受到了被囚禁在金国的徽、钦二帝痛苦,词人又联想到因为国内主和派阻挠而导致的北伐失败,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