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谓语、定语;指不醒悟
结构:偏正式 感情:贬义词 字数:4字 年代:古代 热度:常用
晋·葛洪《抱朴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疲精力,至死不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五柳先生下
至死不悟出处《柳河东集·三戒·临江之麋》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喜且怒,共 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释义 “悟”.醒悟。一直到死仍不醒悟;形容顽固到了极点,贬 义。故事 古时候,临江地区有一个人外出打猎,捉到了一只小麋鹿, 心中十分高兴,便把这小麋鹿带到家中养了起来。 这人平时爱好养狗,大大小小的狗养了好几条。过了一段时间, 小麋鹿看到这些狗和自己都很友好,便也把这些狗当成了自己的朋 友。 过了三年,小麋鹿长成了大麋鹿,它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一 天,它独自走出家门去玩,看到路上有几条狗在互相打闹。它以为这 些狗也和家里的狗一样会对自己很友好,便奔过去和它们一起玩 耍。 这些狗见了,不由又生气又高兴。生气的是,这只傻乎平的麋鹿 竞然如此大胆,竟敢自说自话地加入它们的队伍,和它们一起玩耍; 高兴的是,这只麋鹿膘壮体圆,大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 于是,它们一拥而上,你咬头,他咬脚,不多一会,路上一片狼 藉,只剩下麋鹿的尸骸了。 这只麋鹿一直到死,都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