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道扬镳

    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分道扬镳朗读

    解译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偏正式 感情:贬义词 字数:4字 年代:古代 热度:常用

    出处

    《北史·河间公齐传》:“(元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示例

    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亦向广西进发,分道扬镳,为国效力去了。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

    造句

    • 1、我们合伙关系既已终止,从此分道扬镳了。
    • 2、我们虽然是好朋友,但自从那一次争执后,便分道扬镳了。
    • 3、在有的阿拉伯国家,民主与自由分道扬镳
    • 4、我们的相遇就像两条交叉线,在短暂的相逢后,必定要永远的分道扬镳
    • 5、虽然默氏家族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正在分道扬镳
    • 6、他们结婚的时候口口声声地说永不分离,但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 7、任务既已完成,我们也好分道扬镳,各走各的了。
    • 8、他俩约定好了,要闯遍天下!立下了山盟海誓的他们,怎么可能愿意分道扬镳呢!
    • 9、这次争吵是造成他们俩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
    • 10、错过了听见神气魔咒的时机,却因为一场荒谬又热血的怪比赛,让我与深深喜欢的女孩从此在爱情的路上分道扬镳,各自化作一条线,在人生的路上奔驰。

    成语故事

    出处:《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高祖曰:“洛阳,我之丰、 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 的事。故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 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 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 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 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 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 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 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 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 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 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 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 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 任何一个,便笑着说: “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 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成语接龙

    以"分"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入木三: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难舍难: 难舍难分舍:舍弃,放下。形容双方感情很好,不忍分离。也作“难分难舍”。

    混沌不: 混沌:亦作“浑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后常用以表示愚昧无知。

    惊恐万: 惊:惊讶,吃惊;恐:害怕,恐慌;万分:非常。非常惊讶恐慌,十分害怕。

    密不可: 密:紧密;分:分割。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版权所有©52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