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平则鸣

    拼音:bù píng zé míng 不平则鸣朗读
    近义词: 鸣冤叫屈

    解译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遇到不平就要发出声音。指受到委屈或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声音。

    用法

    【歇后语】:好人喊冤

    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遇到不平的事时

    【英文】:Where there is injustice,there will be an outcry

    【日文】:不虥平な取り扱(あつか)いを受ければ默(だま)っていられない

    【法文】:l'injustice fait pousser la plainte,soulever un tollé

    【俄文】:Где недовóльство,тут и рóпот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结构:偏正式 感情:中性词 字数:4字 年代:古代 热度:常用

    出处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示例

    “不平则鸣”,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造句

    • 1、不平则鸣,这是人之常情。小罗受了委屈,发几句牢骚,完全可以理解。
    • 2、我是一个人民代表,只要是不合理的事,我便要提请有关部门注意,不平则鸣,反映市民要求,这是我分内的事。
    • 3、物有不平则鸣,胸有郁气当出却难舒。
    • 4、出了事情,不平则鸣,群众在下面说话,你压得住吗?
    • 5、自古就有不平则鸣这句话,对不公的事,我就是要说两句!
    • 6、我是一个人民代表,不平则鸣,反映市民要求,这是我份内的事。
    • 7、中唐倡导“不平则鸣”、“陈言务去”的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功勋卓著,在诗歌艺术上也成就非凡。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成语接龙

    以"鸣"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金收兵: 鸣金:敲锣,古代作战时收兵的信号。指敲起锣来,让士兵撤回军营,停止战斗。后用来比喻停止做某件事情,暂时告一段落。

    于乔木: 比喻仕进达于高位。

    冤叫屈: 鸣:喊叫。为自己或别人诉说冤枉委屈。

    凤朝阳: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剑抵掌: 抵掌:击掌。用击剑来表示志向。比喻勇士非常勇敢。

    以"不"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进可替: 指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同“进可替否”。

    献可替: 献:进,提出;可:正确的;替:废,更换;不:通“否”,错误的。指劝善归过,提出兴革的建议。

版权所有©52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