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犹豫不决
结构:补充式 感情:贬义词 字数:4字 年代:古代 热度:常用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下定;不胜其耦。”
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举棋不定。 欧阳山《苦斗》七十八
成语故事: 举棋不定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拼 音: jǔ qí bù dìng出 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解 释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故事:春秋时,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驱逐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但是,宁惠子临死之前,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不久,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但是,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榖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迎回了献公。最后,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
以"定"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定于一尊: 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定国安邦: 见“安邦定国”,使国家安定、巩固:他有~的志向和才能。
定乱扶衰: 定:平定;扶:帮助,扶持。平定祸乱,扶持衰弱。
定倾扶危: 倾:危。扶助危倾,使其安定。指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
定心丸: 一种能使人心神安定的中成药。比喻能安定思想情绪的话语或做法。
以"举"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举不胜举: 胜:尽。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众擎易举: 擎:往上托。许多人一齐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
百废待举: 废:被废置的事物。举:举办,做。很多被荒废的事情等着去做。也作“百废待兴”、“百端待举”。
百端待举: 端:头绪。举:举办,做。无数的事业等待着去兴办。
不胜枚举: 胜(旧读shēng):尽。枚:个。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也作“不可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