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谓语、定语;指造反
结构:偏正式 感情:褒义词 字数:4字 年代:古代 热度:常用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一时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不分昼夜,兼水路纷纷入鄂。 白先勇《梁父吟》
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以"起"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起承转合: 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转:转折。合:结束全文。旧时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现比喻说话、作文拘泥于呆板、固定的形式。
起死回生: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起例发凡: 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起偃为竖: 偃:卧躺。竖:立,站着。使躺着的人站起来。比喻给予减轻刑罚的恩惠。
起兵动众: 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以"揭"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昭然若揭: 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深厉浅揭: 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