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开国勋贵几乎被扫除一空 汤和为什么能够寿终正寝

很多人都不了解汤和善终,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前言:明朝建立之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边名将荟萃。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共计6位公爵、28位侯爵和2位伯爵。此后明军平定河西、收复云南,又涌现出一批新的勋贵。

然而,随着洪武二十三年的李善长案和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开国勋贵几乎被扫除一空。这些人大部分并没有实际的罪名,他们的死纯粹是自身所拥有的实力太大,威胁到了皇权的安危。但是同样功勋卓著的信国公汤和却幸免于难,最后寿终正寝,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屡遭敲打的发小

汤和,字鼎臣,凤阳人。按《明史》的说法“与太祖同里”,和朱元璋是一条巷子里光屁股长大的小伙伴。按《明实录》的说法汤和从小就是孤儿,靠着他的姨妈将其抚养成人。

从年龄上来看,生于蒙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的汤和,比生于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的朱元璋要大两岁。《明史》说他“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想来彼时的朱元璋也是屁颠屁颠跟在汤和身后的“群儿”之一。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定远人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反元,27岁的汤和立刻就加入了义军行列,而彼时的朱元璋还在龙兴寺内做他的大和尚。依靠作战勇猛,汤和升任千户,此时他想起了幼时的小伙伴朱元璋,派人送信让他还俗投军。正是这封信,改变了朱元璋的人生。

汤和与朱元璋剧照

成年以后的汤和,性格比起幼年来成熟稳重很多。特别是面对朱元璋这个新兵蛋子,汤和在一眼看出了他的潜力之后,竟然对其格外恭敬。

甲午,上攻和州,时同列犹顾望异同。独和毅然以所领兵从上击陈野先,败之。追至赤帝坝,中伤而还。—《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此后汤和一直跟着朱元璋东征西讨,败张士诚,讨方国珍,灭陈友定,称得上是劳苦功高。洪武三年十一月,汤和被封为中山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按理说这样一位根红苗正且战功卓著的大功臣,怎么着也配得上一个公爵,如何最后只封了侯爵?虽然是第一侯爵,但是以汤和的资历来说,显然是有些低了。《明实录》对汤和有一个评价“性颇嗜酒,语言少检”,意思就是什么都好,就是爱喝酒,而且常常酒后失德。朱元璋对于汤和当年的一次醉后失言,始终心存芥蒂。

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在朱元璋看来,汤和这是酒后吐真言,对自己心怀不满而且意欲不忠。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汤和凭着建国后的军功受封公爵,食禄三千石,子孙世袭,赐铁券。然而即使如此,在信国公的诰命之中,老朱还是没忘记敲打汤和。

当定功行赏之时,尔和虽居旧将之行,惟守毗陵,于忠有慊。虽未彰显,其情在心。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封见功,爵以中山侯。今者朕服念尔勤劳,特释尔过,授以信国公之爵。食禄三千石,永为子孙世禄。—《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里面这句“于忠有慊”是非常严厉的话,“慊(音qiàn)”是不满的意思,说明老朱对汤和当年酒后的那段话始终耿耿于怀。而“虽未彰显,其情在心”更是杀人诛心,说明朱元璋对汤和的信任之心一直都打着折扣。或许正是头上始终悬着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汤和一直小心谨慎,反而因祸得福逃过了洪武末年的大清洗。

汤和与李善长剧照

病得及时,躲过李善长案

为了弥补皇帝心中的裂痕,汤和多年来始终在揣摩上意。洪武十七年、十八年,两位开国重臣曹国公李文忠和魏国公徐达相继去世,汤和感觉到朱元璋有重组军界领导层的念头,于是主动提出告老还乡,得到了老朱的赞赏。

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在汤和率先表态之后,朱元璋赐他钞万锭,并在凤阳老家给他建新宅子。此后汤和果然退居二线,只是到浙江一带负责防备倭寇。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汤和巡防浙江回京,凤阳的府邸也已竣工,63岁的信国公正式告老还乡。这一年,朱元璋还没有打算收拾开国勋贵。这一刻,朱元璋忘记了当年的嫌隙,对这位并肩战斗了三十多年的老战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特赐其夫妇白金三千两、黄金五百两。

受危于两阵未决之时,获生于合变须臾之间。若此之勤苦忧劳,非一岁月而成功者也,乃三十余年矣。今天下大安,尔亦年迈。命归乡里,营府以居。今告府完,挈家以往。呜呼!三十年于兹,视以寻常。今忽言归,陡然欷歔不能自已。由同患难于有年,致若是之伤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倭寇剧照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汤和从凤阳来南京朝见皇帝,突然得了“风疾”。所谓的“风疾”,按现代医学来说就是“中风”。联系到汤和嗜酒如命的生活习惯,他不中风谁中风?对于汤和的中风,朱元璋非常重视,不但亲自到他在南京的府邸探视,还让汤和已经出嫁的女儿鲁王妃汤氏回凤阳给父亲“侍疾”。

不得不说,汤和的这场病来的真是时候。当年五月李善长案爆发,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自杀,包括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卫国公邓愈的儿子申国公邓镇在内的淮西勋贵几乎为之一空。如果汤和仍然身体健康,这场风暴是不是也会刮到他的头上?谁也不敢预料。

女婿早死,躲过蓝玉案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经过小半年的考虑,册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标嫡长子、老朱的嫡长孙朱雄英早夭。朱允炆是次妃吕氏的儿子,而太子正妃常氏还生了朱标第三子朱允熥。如果按照朱元璋自己册立嫡长的原则,皇太孙应该由朱允熥来做。

但是考虑到朱标已死,原先留给他的武勋班底现在反而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太子党第一亲信凉国公蓝玉是常氏的舅舅,朱允熥的舅公。如果立他为皇太孙,必然会有“武将乱政”的风险,时年15岁的朱允熥克没有镇住这帮骄兵悍将的能力。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于是接班人成了没有军方背景的朱允炆,而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朱元璋发动“蓝玉案”。将蓝玉和朱允熥的舅舅开国公常升,以及13位侯爵、2位伯爵诛杀殆尽。

朱标剧照

但是说实话,蓝玉案虽然血腥,但其实并不会牵连到汤和。因为我们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该案涉及到的公侯大多是洪武十二年以后提拔上来的新晋勋贵,比如怀远侯曹兴、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等等。汤和作为老牌勋贵,这次清洗本来就没他的份,但是真正危险的时间是洪武二十七年年底和二十八年年初。

朱元璋除掉了那么多的武将勋贵,空出来的兵权大部分都交到了以晋王、燕王为首的戍边亲王手上。但是通过两年的运转,杀红了眼的老朱认为儿子们也不可完全信任。终于老三晋王的岳父永平侯谢成、亲家颖国公傅友德,老五周王的岳父宋国公冯胜,老六楚王的岳父定远侯王弼先后被诛杀。

汤和,是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岳父,我们在上文就提到过他的女儿是鲁王妃。按正常情况,汤和也应该难逃一死。但是一来他的女婿鲁王早在六年前的洪武二十二年便已去世,二来靠着“风疾”,信国公汤和终于得以平安着陆,寿终正寝。要知道在洪武二十七年的正月,朱元璋还曾派车去凤阳将卧病不起的汤和接来南京,说是要亲自见一见。

丙辰,召信国公汤和入朝。时和居凤阳里第,以风疾不能行。上思之,特召入见,勉慰问劳。既而遣还,赐钞一百五十锭,俾择地营寿藏。—《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一》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初七日,信国公汤和去世,享年70岁。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辍视朝一日”,追封其为东瓯王,赐谥曰襄武,塑像于功臣庙。

朱元璋剧照

结语:汤和作为少数在洪武朝后期善终的开国勋贵,一来靠着谨慎小心,《明史》说他退休以后“益为恭慎”。二来靠着及时得病,三来靠着女婿早死,终于得到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

但是近年来有一个奇怪的说法,即汤和并没有在洪武二十八年去世,而是假死以后化名汤公亮,跑到湘潭县出任县丞,作为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后手。靖难之后,朱允炆化名伍文英,从长江进入东海到杭州湾,再辗转从苏州来到湘潭。汤公亮在庇护了建文帝之后,又化名赵榜,繁衍了湘潭衡汑赵氏和洄溪赵氏两族。

这真的是一个很魔幻的文本,笔者不是医学专业,不了解中风能不能装。但是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汤和已经70了,朱元璋要为孙子安排后路,怎么就敢找老汤头呢?万一他老人家都活不到朱允炆出事怎么办?汤和的几个儿子都是朝廷命官,也没听说有谁突然失踪的。朱元璋堂堂一代枭雄,就想出这么不靠谱的退路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版权所有©52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