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尊方岳,常推朔镇雄。
阳为中夏胜,阴与北胡穷。
孕秀贤豪出,宣灵造化通。
斗乘天位正,干发帝基隆。
盛畜严凝气,横障广莫风。
举头瞻峻极,危坐压崆峒。
殖物资坤德,栖真固坎宫。
星躔函毕昴,祀典轶王公。
俗仰良材富,年随喜泽丰。
左肱挥渤澥,右股跨獯戎。
地险祠庭革,时平戍垒空。
岚光朝扑黛,宝色夜舒虹。
有药皆奇种,无花不异丛。
层巅健雕鹗,怪穴老罴熊。
肆觐仪虽阔,斯民望未充。
何时清大漠,封牒纪宸功。
(一○○八~一○七五),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
初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不久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右司谏。
宝元初西夏事起,为陜西安抚使,久在兵间,功绩卓著,与范仲淹并称“韩范”。
庆历三年(一○四三)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杜衍共主持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出知扬州,徙郓州、成德军、定州、并州。
嘉祐元年(一○五六)为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英宗即位,仍为相,封魏国公。
神宗立,琦坚辞相位,出判相州,建昼锦堂。
不久再次经略陜西。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复请归相州。
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徙判大名府,充安抚使。
后因反对青苗法,与王安石不合,熙宁六年还判相州。
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
有《安阳集》五十卷。
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八宋李清臣《韩忠献公琦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
韩琦诗二十一卷,以明正德九年安阳张士隆河东行台刻《安阳集》为底本,校以明安成尹仁校本(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又从《吴礼部诗话》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