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知故犯

    拼音:míng zhī gù fàn 明知故犯朗读
    反义词: 知过必改

    解译

    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故意违犯

    结构:紧缩式 感情:贬义词 字数:4字 年代:古代 热度:常用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示例

    此物既与人无益,如何令尊伯伯却又栽这许多?岂非明知故犯么?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一回

    造句

    • 1、考试不得偷看别人答卷,他却明知故犯,所以被驱逐出考场。
    • 2、执着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明知故犯了。
    • 3、如果因缺乏经验而犯错误,大家是会原谅的,但明知故犯,那性质就不同了,二者处理结果不会一样。
    • 4、他这是明知故犯,实在可恨!
    • 5、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还情有可原,但你却是明知故犯
    • 6、原来爱情就是明知故犯,不计前嫌。
    • 7、道理你并不是不懂,可就是明知故犯呢?
    • 8、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学生抽烟,他却明知故犯,当然要被记过处分了。
    • 9、你竟敢以身试法,制作盗版光盘出售,你这是明知故犯,罪上加罪。
    • 10、无心之过,情有可原:假如是明知故犯,那可要加重处罚了。

    成语接龙

    以"犯"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顺接):

    上作乱: 犯上:冒犯长辈上级。作乱:叛乱。封建时代指违抗尊长君上,悖逆或叛乱的行为。现多指冒犯尊长。

    关排闼: 犯:冲击,冒犯;关:大门;排:推;闼:小门。冲进大门,又闯进小门。

    天下之不韪: 后以不顾一切,公然干普天下的人认为不对的事情为“犯天下之不韪”。

    而不校: 犯:触犯。校:同“较”,计较。对别人的冒犯不加计较。

    而勿校: 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同“犯而不校”。

    以"明"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泾渭分: 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两件事截然不同。多指是非或好坏的分别很清楚。

    柳暗花: 形容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景象。也比喻经过一番曲折后,出现新的局面。多指由逆境转变为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顺境。

    自知之: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春和景: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正大光: 见“光明正大”,襟怀坦白,行为正派。也说正大光明。

版权所有©52查   网站地图